第381章 興復漢室,劉備功成身退(1 / 1)
天下學子齊聚於洛陽,在秋天參加科考,由一眾大儒製定的考卷,各路士子聚到此處,可以說是成千上萬人,單是報名便擠爆了,劉備不禁想起唐太宗曾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科舉的魅力便在此,讓天下士子趨之若鶩。
科考之後,單是博士官同大儒一同閱看考卷,就耗費了足足半月時間,最終開榜公布,四成學子通過了前試,其中裡麵有極其優異的答卷,盧植等人更是將幾名士子召集至一處,單獨見見這些人,相談後若有才能,直接安排到重要的官署候補。
其餘的士子,則是分撒到各官署試用,待一年的試用結束後對優異的士子進行官員候補或者直接任命為屬官。
而當今的政治體係還需要大的改變,不然僅是更改官員任命製度,對社會沒有任何的作用,單單是從從政體係上打通寒門上升的渠道還不夠,如今百姓們的生活艱苦,賦稅繁重,土地兼並嚴重,十數年後,百姓還會因為吃不上飯,因為大災難而造反。
劉備又同盧植細說了如今漢室需要改變政策,天下才能真正做到長治久安,改革田地,改革賦稅,推行在青州等地的治理政策,天下才能太平,漢室才能復興,恢復到文景之治時的繁榮。
在此之前,劉備要先將各地的軍權收攏,方便在改革之時采取強硬措施向下推行,對待阻礙最好的辦法就是消滅阻礙。
一個冬天,劉備同盧植等人仔細商議了改革的總總舉措,為來年做好準備。
益州的收復,更是讓天下平復的局麵進一步邁進,如此一來,荊州之地便唾手可得,如今劉表和江東的孫策都已經順服,按時朝貢,聽從天子調令,隻需要來年對他們進行調動,就可以順勢將他們從各自的地方剝離,消除割據的局麵。
劉備已經能看到漢室復興指日可待,天下將定,剩下的就是朝堂之上的政策變動,他劉備也不能保漢室永遠的太平興盛,如今他自認為已經離著自己的完成任務十分近了,如今天下各州,莫有不從者,也再無群雄割據,將西部穩定住後,漢室便徹底實現了中央集權,掌控地方的局麵。
一九八年春,曹操兵進西涼,夏侯淵驅逐馬騰,擊破韓遂,亂軍之中斬殺韓遂,定其麾下三郡,後大破羌人氐人,虎步關右。
曹仁領兵擊挺進西涼,隴西一帶係數平定,天子下詔,曹操拜衛將軍,領涼州,主隴西一帶軍務。
朝廷招攬馬騰,劉備傳信馬騰可去並州收復鮮卑匈奴之地,朝廷再封馬騰領並州事,馬騰率其族人收復並州,驅逐匈奴,鮮卑,聚攏羌人,並州一帶終得平定,召其子馬超入京拜校尉。
劉備告訴馬騰,過了並州之北,乃是冰封之地,但越過冰封之地,一直向西,有著一片大湖,沿著河流一直向西,是一片溫暖濕潤的地區,那裡有著異族之人,若是能將其討伐,則馬騰可不受製於一州之地。
匈奴鮮卑之人,終於來處,逐亡千裡,自能將其覆滅,可於北地建立郡治,盡歸漢朝統治,馬騰亦可承其祖伏波將軍之威名,立萬世基業。
後馬騰率其族人及麾下大將,一路向西北征討,去了遙遠的西伯利亞一帶。
孫策征討山越,收復豫章郡及會稽郡,盡得揚州南部四郡,朝廷敕封其為討虜將軍,秩比兩千石,督揚州軍事,征其弟及麾下士人入朝為官,孫策亦明白朝廷之意,有劉備在那鎮著,孫策也沒有意見,便由朝廷征召前去。
後劉備告知孫策可從會稽郡渡河至夷洲,將夷洲島收復,孫權派虎臣周泰領兵前去,成功收復夷洲,納入大漢版圖之中,孫策尚至壯年,常有征戰之心,劉備默許其自交州行,南征至交州之南,一路將南越諸國收入漢土,孫策遂即領命前去。
荊州劉表上朝貢,天下封賞,拜其為衛尉,封賞其子劉琦、劉琮入司隸入職九卿府內,劉表盡帶家眷入京受賞,劉備表薦鍾繇入荊州,樂進高順等人率領萬軍入駐荊州,掃平荊州一帶的宗賊,為鍾繇擺平道路。
遼東一帶,有公孫淵、公孫度兄弟割據,劉備一封書信過去,若是二人有來犯幽州之心,則會派遣公孫瓚前去坐鎮幽州,什麼下場公孫淵也知道,雖然都姓公孫,但是公孫瓚可不會心慈手軟,他們也都清楚公孫瓚的利害。
劉備告訴他們自遼東東進,有著一片半島,兄弟二人可征略此處,過一片海,還有一國,當年是徐福東渡為始皇帝求靈丹妙藥的地方,但其實當地都是些山野土著,那些人都是些矮人,全部殺掉就可以,將遼東的百姓遷過去,在那邊可以生活,兄弟二人隻要不來犯大漢,自然可以在那方外之地享福。
歷經一年時間,大漢四周鞏固,一些野心的將領都被劉備悉數勸向外麵,去為大漢開疆拓土,驅逐異族,可保大漢疆土百年安定。
朝堂內在天子劉辯的主持下,盧植為首的尚書台,聯合三公九卿,開始對朝堂內政展開改革,官員的任命已經徐徐布開,內政的變革也提上了朝堂。
改編漢律,法令嚴明有法可依,即便是天子也不能隨意逾越法律。改革田地,嚴厲打擊土地兼並,抑製豪強,減輕賦稅,讓百姓能夠有條活路,天下方能太平的過上一段時日。
孫策離開揚州南下,後任顧雍主揚州政務,牽招督揚州軍務。
曹操平定涼州後,朝廷封賞麾下一眾武將,將其子召入京城,入九卿署,加拜曹操衛將軍。
至此天下休養生息三年有餘,各地積極治理政務,內部匪患皆除,再無戰亂,百姓各得安寧,擁有自己的田地,賦稅也相應減少許多,雖不比青州之地,但較之以往要少上許多,知足者常樂,能夠平靜的生活,就是百姓所希望的。
劉備在朝堂內已經極具影響力,這幾年來麵對改革的阻礙,許多問題都要依靠劉備解決,也依靠劉備麾下大軍解決了一個個困難,劉備的聲望已然達到了頂峰,開府卻不願參與政事的大將軍府,也總是絡繹不絕的有各路官員前來拜訪。
劉備將劉德然田豐等一眾人都拉來京城,讓他們為自己處理一些難題。
久而久之,大將軍府的影響力空前絕後,劉德然被任命為九卿之一的少府,掌握天下財貨。
田豐任禦史中丞,督查天下百官。
劉曄、荀攸等一眾幕僚,除任地方大員者,各自任京城屬官,又兼為大將軍幕府官員。
諸將皆不常備兵馬,設為常備將軍,若逢戰事起,則各自領兵權前去討伐。
公孫瓚拜前將軍,關羽拜左將軍,張遼拜右將軍,田豫拜後將軍。
四方將軍待四方戰事起,則各統兵馬討亂。
其餘諸將,各封亭侯,享食邑,於大將軍府為幕僚,聽劉備調遣。
大漢在劉備帶領一眾幕僚將士的匡正下,克定四方叛亂,走上正軌,恢復中興之業。
漢室當興,興在玄德。
自此,大漢疆土之內,不復動亂,馬放南山,兵入武庫。
征戰多年的將士,終得返鄉,各自帶著錢財,回家安度餘生,將士家中的賦稅減免,將士們通過戰功,為自己的家庭創造富裕,他們會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研讀儒學詩書,通過科考為官,實現階級門第的跨越。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漢末戰亂終得平復,又有多少將士鮮血潑灑在這片大地之上,青山之中,盡是英雄塚,長河之中,是流不盡的英雄血。
劉備今已四十有餘矣,半生征戰,方能得今日之太平。
置辦大宴,宴帳下謀臣武將,久隨他的將士,百官來賀。
酒酣樂起,劉備興起於高台之上舉起酒爵,眾人齊觀。
「孤初舉孝廉,假涿縣縣尉,二十隨家師盧太傅征戰,滅張角平黃巾,轉戰青州,定青州寇,滅兗州黃巾,定冀州烏桓。二十年來,孤收復河北,平定河南,討亂江左,安定江右,穩西涼,平益州。敢問天下英雄,四海之內,有誰能勝孤一籌?」
後百官齊和,劉備功居天下之首,與天比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孟德,你果真是大才,如今,也僅有你的詩,能夠表達心中所想。
劉備本以為終生都會在平定天下這條路上走下去,如今隻半生便達成了誌向。
看向天空,隱約間似乎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或許是那個劉備,看著自己,憧憬著自己,他似乎在笑,或許是因為自己完成了他那畢生的願望而滿意的笑,亦或是他看到了那個自己當年夢想中的場景在笑。
劉備,我不負你,用我一生之力,終將漢室復興。
「皇叔不再過問政事?」劉辯十分吃驚。
德陽殿內,劉辯正在看著尚書呈上來的案牘,聽聞劉備前來,連忙將手中案牘放下正襟危坐。
劉備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今未帶佩劍,他已經很久沒帶佩劍了。
劉備笑著說道:「陛下勤政,百官各行其事,天下太平,我半生征戰,如今當寄情於山水之間,好好走一走天下河山,我麾下幕僚願我同往。」
劉辯不禁眼含熱淚,劉備這幾年來傾囊相授,匡扶朝綱,即便權勢極大,但從未將大權奪走,為自己留下如今的盛世:「皇叔走了,何人助朕?」
劉備莞爾:「陛下已不需要人相助,宮中府中,據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沒想到還能給劉辯拿來用。
「盧太傅年事已高,不宜操勞,我麾下田豐,劉曄,崔琰,崔林,國淵,荀攸,荀彧,孫劭,顧雍,周瑜,魯肅,牽招,田豫,諸葛亮,諸葛瑾,法正,張鬆等,此皆治世良臣,大賢之才,陛下用之,則盛世延續。
若有用將之時,則有公孫瓚,樂進,高順,趙雲,徐晃,於禁,鮑信,張郃等人,皆曉暢軍事,勇於征戰。
臣功高蓋主,越陛下行事,天下事當由陛下執掌,我匡扶漢室,已完成所願。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我不想做什麼權臣,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總會有人因此而不得善終。
祖國的大好河山,上一世未曾有機會看過,如今便去看看最原始沒有被改造破壞過的樣子。又或是,看看海外異世,開辟西部風光。」
「皇叔!」劉辯聽聞後不由得落淚。
「保重,最後想說一句,劉辯,你並非不能做一個好皇帝,不要小瞧自己,凡事多聽聽大臣的意見,我麾下盡是輔國大臣,或許曾經我想過你這個位置,但如今我已經沒有任何興趣了,這些輔國大臣便留給你了,你好好的吧。」劉備微笑說道,隨後轉身離去。
劉辯起身走上前躬身長拜:「皇叔保重,一路順風。」
劉備回到府中,一眾兄弟都已經等著他,武將在太平之後,不願參與政事,聽聞劉備要遊歷山水,自然樂得跟隨。
「雲長,翼德,子龍,子經,你們想先去哪裡?」
「不知道,聽大哥的啊。」關羽微笑。
「那還得是問問坦之。」劉備看向關羽身旁的關平。
關平撓了撓頭看向劉禪,劉禪搖了搖頭,眾人齊笑。
看著後方一排排車馬,都是他們的家屬。
「仲景來了,快,再不來我們就要出發了。」劉備看到張仲景馬車晃晃悠悠的行了過來。
「嗨,你們沒老夫的藥,看誰敢跑去那瘴氣叢生的南國!」張仲景撫須大笑。
馬車軺軺,沒有固定的方向,駛向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