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挖文官牆角(1 / 1)

加入書籤

「你就是解縉?」

「對對對,下臣正是解縉。」

解縉,妥妥的才子一枚。

長相也不賴,儒雅有範,就是這副嘴臉......

此時解縉在朱允熥麵前,這副表情,就好像是考公好幾年突然上岸了一樣。

眼神中全是故事!

解縉自幼聰明好學,出口成詩,過目不忘,在十裡八鄉是出了名的才子。

隻要是認識他的人,都覺得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

沒有意外,解縉第一次科舉就中了進士。

他的名氣從家鄉傳到京師,連朱皇帝都知道了。

於是朱元璋在百忙之中抽空見了他,這一舉動意味著解縉受到大領導重視,未來官員亨通,前途不可限量。

殿試後,解縉被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也就是在中書署觀政的庶吉士。

明朝後麵有個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而庶吉士地位更高,相當於儲相。

歷史上,解縉成了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剛踏入仕途的解縉,當時朝中的環境很惡劣。

因為胡惟庸案持續了將近十來年,準確來說,有些人在利用胡惟庸案大肆打擊對手。

隻要把對付打成是胡惟庸的同黨,就能乾掉對方,抄家起步。

有些官員白天還好好的,晚上就被抓了,成了失蹤人員。

在如此腥風血雨的環境下,很多大臣畏畏縮縮,遇事低調解決,碰到麻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求能躲過這一劫。

可作為官場新人的解縉沒有這樣做,他非但沒有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是勇敢主動出擊!

剛上班沒幾天,解縉就向朱皇帝上書,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

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針砭時弊,批評朝廷政令屢改,殺戮太多。

認為按照他的十策建議辦,就可以取得天下太平。

很多人認為解縉不知好歹,要有麻煩,起碼剛殺完一批大臣的朱皇帝不會放過他。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坦然接受了批評,也沒為難解縉,更別說殺他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解縉的手段,看準政治投機,然後名滿天下,拉足了政治資本。

可後來才發現,解縉隻是個愣頭青!

不久,解縉因為去兵部索要仆役時傲慢無禮,被兵部尚書沈溍教做人。

從中央調到地方,改任江西道監察禦史。

第二年解縉又回來了,覲見朱皇帝後,上書《論袁泰奸黠狀》。

袁泰是都察院的二把手,身為禦史,舉報上司這種事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這還沒完,又過段時間,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

解縉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寫了《論韓國公冤事狀》上書朱元璋,主張為李善長平反。

在別人看來他這是作死。

畢竟李善長被殺,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

結果老朱還是沒殺解縉,隻是把他趕回老家了。

短短三年,解縉結束了官途,榮華富貴仿佛美夢一場。

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從雲端跌落凡間,不僅自己心灰意冷,還會遭遇一些人言語上的譏諷。

鬱鬱不得誌,解縉想明白了很多事,他想重返朝堂!

但沒有關係,如何返回?

直到老友李誌剛來信,介紹他到吳王府聽差,解縉欣喜若狂。

「吳王殿下但有差遣,臣絕不推辭!」

解縉這個人,性格剛直,說話辦事向來直來直往。

「你先當吳王府的教授如何?」

朱允熥笑眯眯地道,出言試探。

從九品的教授,乾不乾?

「好!」解縉不假思索,點頭應下,就像是不挑食的飢漢。

其實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教授雖然職位低下,但卻是教導吳王的老師,往後相處的機會太多了!

就像當年在皇帝身邊,雖然職位低下,勝在機會多!

「李長史,你安排一下。」朱允熥含笑道。

有明初第一大才子當老師,文化課應該可以直線上升吧!

解縉這種人的性格,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

你向他請教問題時,他會傾囊相授,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玩鬼點子。

而且這種人發現你有錯誤,給你提意見時,也同樣是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當權者身邊不正是需要這種人嗎?

朱允熥看向解縉,忽然道:「知道皇爺爺為什麼讓你回鄉嗎?」

或許解縉根本不明白,他得罪的不是皇帝,而是他的同僚們!

想置李善長於死地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文官們!

不然朱元璋為什麼不殺解縉?還有解縉的朋友王國用,二人一起上書為李善長辯解。

結果兩人都沒事!

這是去年的事,朱允熥近段時間翻遍了朝廷各種公文,故而知曉。

「臣知道,陛下是在保護臣。」

解縉看向皇宮的方向,麵露崇敬之色。

「你知道?」朱允熥驚訝。

走眼了,大才子的智商槓槓的!

看來他在家沒閒著,政治覺悟成長了許多。

解縉點頭,說道:「如今朝中,有不少無恥之徒牢牢把握著權位!」

朱允熥不知道他說的是哪些人,但盲猜一波,應該有前兵部尚書沈溍。

還有右都禦史袁泰。

解縉被他們排擠過,所以要另投他處。

而這兩人有個共同特點:都得罪過淮西勛貴。

沈溍當兵部尚書時,禁止武官乾預民事,屢屢打擊武將。

而右都禦史袁泰,上次藍玉一事,他帶頭彈劾。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解縉投靠吳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個。

「讀書人做官是為天下蒼生,可有些人自詡為君子,卻暗中乾些阿諛奉承,鏟除異己的勾當!」

解縉義憤填膺,向朱允熥表態。

「當初,臣不過說了幾句實話,就被罷官處罰,彈劾臣的是戶部尚書趙勉!」

又牽出一條魚來......

朱允熥認真道:「你繼續說。」

當年韓國公李善長之死,是都察院的禦史們競相上奏彈劾。

因當年被貶乾過一段時間禦史,解縉自然知道其中內情。

存心殿,二人對麵而坐,促膝而談。

而這一聊,牽扯出了眾多朝廷「大人物」!

那些文官手段的陰狠,讓朱允熥都為之一震。

也讓他更加清楚此時朝廷內,文官的派係格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