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趕考(1 / 1)

加入書籤

宋二才的確有話要說,兒子已經大了,有些事情他必須知道。

瑩瑩燭光下,已過而立之年的宋二才還是那般溫和儒雅的模樣,隻不過這幾年做大掌櫃,他專程在下巴上蓄了一點小胡子,看起來沉著了許多。

「添兒,這麼多年來你可有想過阿繡的真實身份?」

兒子雖然不過問生意上的事,但他這麼聰明,肯定有所察覺吧。

宋添側頭,有些意外的看著宋二才,「爹,她的真實身份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嗎?」

宋添知道她來歷不凡,可不管她從何處來,姓誰名誰,現在都是宋家人了。

要是真沒啥影響,宋二才都懶得說了,當然這個影響是相互的,有好,有壞。

「她應該是江南卓家遺孤。」

江南、卓家?

宋添第一次聽到這個字眼。

他很快便想到,先前父親為何會提到阿繡準備將生意發展到江南跟上京一帶的事,要是她真是卓家女,那邊便是她的本家。

原來阿繡在身份上隱瞞的不是一星半點,她一直都沒有忘記過自己從何處而來。

「爹,你跟我說說那江南的卓家吧。」

宋二才點頭,「其實我了解的也不多,通過曹家那邊知道一些,總之是一個在刺繡方麵造詣很深的家族。

當初在江南一帶富甲一方,隻可惜幾年前不知出了何事,家業沒了,人也沒有了,留下一個孤女。」

孤女!

聽見這話宋添心中一揪。

宋二才瞧了眼兒子緊崩的唇角,繼續道:「爹跟你說這些也沒有別的意思,隻是想告訴你外出小心一些,當初卓家倒下之時牽扯良多。可能還會有人想對她不利,又或者她在江南還有想要辦的事,想要見到的人,一切都沒個定數。」

宋二才想提醒一下兒子,阿繡的打算跟想法並不單單是表麵。

宋添一聽便明白,他默了默道:「爹,我知道了,會專心備考明年的鄉試。」

他清楚父親想要聽的是什麼,遂了他的意。

宋二才籲氣,「你這樣想是正確的,入仕為官,強大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兒子明白。」

東廂房那邊,宋添走後阿繡便將那畫卷放入裝紙卷的錦瓶,後麵本打算睡了,又止不住心中的好奇回頭將那畫卷抽了出來。

先前添哥說等他走了再看,可他也沒有明確說是得等明天他離開之後啊,現在也能看的吧。

阿繡唇邊掛著希翼的笑,在畫案上慢慢將畫卷展開了。

最近幾年受到阿繡跟陸薇的影響,宋添也喜作畫,幾年過去了現下的功力還不錯。

於阿繡看來,除了那些天賦異稟的人,在同齡學子中算是非常難得的了。

這兩年宋添時常會送畫作跟小詩品給她,比起送她物品之類的小玩意兒,阿繡更喜歡這些。

可是今日這畫、這詩句……

阿繡看著,臉慢慢變得緋紅。

毫無疑問詩是情詩,畫作上除了梅花還有兩隻交頸的鴻雀。

這兩年的以禮相待兄妹相處,在這一刻都被打碎了。

阿繡捧了捧發燙的臉頰,想到先前宋添那些欲言又止的話,終於知道他想要說什麼了。

可就算這次他中了,也才是十五,做什麼都小了些啊!

畢竟在她的認知裡男子一般十八以上才成親的。

阿繡有一點點為難,她相信宋添這次必定會中,那時榮歸他要是真提出成親怎麼辦?

身下的圓凳像是給人安了釘子,阿繡左擰右挪坐得很不安穩。

不過,她很快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眼看便要上江南,此時並不是考慮這些的時候。

畢竟當他們知曉自己的真實身份跟目的,還樂不樂意繼續幫下去還不得而知。

想到這阿繡的眼神黯淡了,在別人眼中她是宋家的福星,隻有她自己清楚,接下來她會將大家帶入泥潭。

翌日,天剛麻亮布莊的門就給拍響了。

宋添準備妥當,在大家的護送下出了門。

外麵,租的馬車已經到了,等陳嘉力將兩人的包袱放好,宋添轉頭,對外出送行的眾人道:「我走了。」

「我兒,在城裡有啥事帶信回來,或是去……」常氏想說去曹府找人幫忙,後麵想到這兒人多,頓了下又道:「你知道的。」

「娘,我知道。」

宋添笑了笑,這次的縣考有同窗跟夫子隨行,縣裡又不遠,其實並沒有什麼。

「知道就成。」

常氏眼巴巴,淚都要出來了。

這時,阿繡上前挽住了她的手。

「添哥,一路順風。」

阿繡聲音軟軟的,望著他也有些不舍。

宋添淺笑,本想說多兩句,卻發現馬車上伸出四五個腦袋,大家都目光炯炯地看著那個著藕粉色湘裙的姑娘,羨慕溢於言表。

大家老早就聽說過宋家的養媳貌美如花,隻不過那姑娘基本不出門,除了少數幾個跟宋添關係好的來布莊時碰見過,別的人都隻是聽說。

今日第一次見,天雖未亮,隻有昏暗的燭火,可那姑娘的容貌已經顯出來了。

膚如凝脂,螓首蛾眉,是這些鄉野之中不曾見過的仙姿佚貌。

一個兩個好似貓兒見了腥,那還有讀書人的樣兒。

宋添臉黑了,向大家揮了下手帶著陳嘉力轉身上了車廂。

主仆兩人一人在前,一人在後。

大家見他黑臉,很是規矩地便將目光收回來了,內心卻是沸騰著,就快要羨慕死眼前這人了。

自古紅袖添香便是佳話,誰不想身邊有個美嬌娘。

馬車緩緩向學館那邊而去,臨行前,一行人還要去拜見館主跟先生。

宋二才背手站路麵上,等前方的馬車拐彎,回身對出來送行的那些人道:「進去吧。」

學館那邊,館主也帶著幾個夫子在大門口等著。

這種情景每年都會上演一次,赴考的學子十幾個,館主當然希望大家都有好的成績。

不過真有人中了秀才,後麵也就不會再回這裡了,紀英是個例外。

一行人下車向館主跟先生們行禮,李館主捋著胡須說了幾句踐行跟叮囑的話,之後目送著馬車遠去。

十年寒窗,漫漫科考之路,這隻是第一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