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新帝登基(終章 )(1 / 1)
不多會兒太孫朱允熥便重新回到奉天殿。
未聽到太監王景弘進行通傳而大大咧咧進入奉天殿的人隻能有那一個。
腳步落定後朱元璋未抬頭,依舊低頭看著桌子上的奏折,說話的聲音卻在整個大殿內響起。
「允熥,怎麼過來了?」
不是剛離開沒多久嗎?怎麼後腳又回來了?
朱元璋話音剛落,太監王景弘匆匆從外麵走了進來。
「皇上、皇上,不好了。」
「倭國發戰了。」
「是海戰……。」
聽到王景弘說的話,太孫朱允熥臉色大變,這麼快?他剛剛收到消息,倭國就打過來了?
聞言朱元璋麵無神色的看向王景弘。
倭國?一個彈丸之國它是怎麼敢的?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王景弘話音剛落,太子朱標匆匆從外麵走了進來。
與此同時太孫朱允熥說話的聲音在殿內響起。
「皇爺爺,孫兒也收到了倭國發動海戰的消息。」
「這是孫兒收到的情報,請皇爺爺過目。」
太孫朱允熥將收到的書信遞給大太監王景弘,再由王景弘轉呈給朱元璋。
接過太監王景弘遞來的書信,朱元璋翻開查看,書信中詳細、明白且條理的敘述了倭國借著海外貿易貨物一事兒潛入大明並且針對大明製定的裡應外合的夾擊圍攻戰。
尤其在看到信中倭國製定的作戰計劃是一個月滅亡大明時,朱元璋怒從中來。
隻見朱元璋起身繞著桌子走來走去,嘴裡不停的怒喊著。
「荒謬!」
「太荒謬了!」
「景弘,傳令下去。」
「咱要親自領兵登船應戰。」
說這話時朱元璋的身上閃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堅毅與果敢,震撼人心。
別說朱元璋一股子輕視倭國了,就連太子朱標都覺得有些不可置信。
不是太子朱標自誇,大明是周圍所有國家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竟然還有國家想著以弱對強?這不是找死是什麼?
朱元璋的話中氣十足,聽在太孫朱允熥的耳朵裡依舊負有震懾人心的力量。
然而這次真的不用朱元璋出手,朱允熥先前早已安排好了。
還是那句話,有了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前車之鑒,朱允熥怎麼可能讓歷史重演?
朱元璋話音剛落,太孫朱允熥接著喊道。
「皇爺爺、皇爺爺……。」
朱允熥的聲音讓朱元璋身上翻滾著的熱血不再翻滾。
聞言朱元璋轉頭看向太孫朱允熥,而後冷聲說道。
「怎麼了?」
「你要是想隨咱出征,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趁早斷了這念想,不要再問。」
還隨軍出征?
出去送死是嗎?
誰愛去誰去,反正他朱允熥是不樂意。
聽到朱元璋說的話,太孫朱允熥忍住翻白眼的沖動,提醒朱元璋道。
「皇爺爺,孫兒的意思是,書信後麵的內容皇爺爺沒看完。」
手裡的書信朱元璋確實沒看完,在看到倭國一個月滅亡大明這句話時朱元璋已經蚌埠住了。
聽允熥這意思,書信後麵還應該有什麼東西才是。
想到這裡朱元璋重新拿起桌子上的書信看了起來。
如果說書信的前半部分寫的是倭國以及倭人滅亡大明的計劃和目標的話,那書信的後半部分就是一個詳細且完整的應對作戰計劃。
麵對敵人的海戰策略,書信中提及他們已經組織了上百艘軍艦趕赴黃海海域,帶隊將領則是擁有多次航海經驗、擁有豐富海戰實習經驗、被稱為優秀軍事將領的鄭和。
看到鄭和這個名字,朱元璋微微愣了愣神,嘴裡重復著。
「鄭和、鄭和……。」
聞言太孫朱允熥為朱元璋解釋道。
「就是鄭和。」
「之前鄭和也叫馬三寶。」
「玉米、馬鈴薯、甘薯這些就是鄭和遠洋航海帶回來的。」
太孫朱允熥這麼一說朱元璋和太子朱標就有了印象,同時鄭和的名字和臉也在腦海中對應上了。
得知鄭和這個人後,朱元璋接著詢問太孫朱允熥道。
「你打算派鄭和擔任此次海戰將領?」
不待太孫朱允熥說什麼,朱元璋低頭看了一眼手中的書信,而後詢問朱允熥道。
「軍艦?」
「上百艘具體是多少?」
從鄭和往後朱元璋和太孫朱允熥的對話就像加了密一樣讓太子朱標聽不懂了。
在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注視下,太孫朱允熥回答朱元璋道。
「是的。」
「用的鄭和。」
在朱元璋的印象中鄭和航航海還行,帶回來點種子啥的也行,這作戰怎麼能行呢?還是在海上作戰?
想到這裡朱元璋的擔憂、憂慮浮上心頭,顯露麵上。
見狀太孫朱允熥解釋道。
「鄭和此次帶領的是他訓練多年的十萬海軍,共乘坐五百艘軍艦。」
「皇爺爺可不要小看這些軍艦。」
「它的規模很大,每艘可容納上千乃至上萬人。」
「除此之外,軍艦上還配備了先進的軍器、火器,射程遠不說,關鍵火力猛、殺傷力大,保證那些倭人不出一個時辰紛紛抱頭亂竄、哭著喊著投降。」
「連帶著那倭國都能……。」
「……收服。」
朱允熥話音未落,又有一名宮人從殿外跑著進來,嘴裡高聲吶喊。
「勝了、勝了……。」
「捷報!」
「捷報!」
「我方鄭和將領大獲全勝。」
「活捉倭人數萬人!」
「倭國投降!」
「倭國投降!」
聞言朱元璋直挺著身子站定在大殿之上,那磅礴的氣勢讓人不敢直視。
從遠處看去朱元璋的身上散發著金光,似有臥龍盤踞。
此戰果真如朱允熥預言的那般,一個時辰內倭國投降,倭人全部淪為亡國奴。
「好、好……。」
接連幾聲大笑,將朱元璋原先的憂慮一掃而空。
首戰告捷之際,朱允熥順勢提出。
「皇爺爺,此戰過後我方海軍必定揚名在外。」
「不如趁勢花個兩三年時間奪下朝鮮,南平瀾滄、占婆、高棉眾國,強占呂宋……。」
朱允熥大膽的設想讓朱元璋眼睛一亮。
「這些話聽著倒是心曠神怡,但總歸是有些不切實際。」
「打戰最是燒錢、費糧草、損兵折將了。「
「退一步說咱縱使不缺錢糧、不缺兵器,可哪兒來那麼多將領?那麼多士兵?進行這持久戰?」
「尤其還是對這麼多的地方出兵。「
說著,朱元璋的眼眸又暗了下去。
說句實話,今日倭國挑起戰爭多虧了允熥及時組織鄭和率兵迎戰,否則憑借著大明現有的船隻、軍隊,這場戰爭必定曠日持久。
話音剛落,朱允熥便將盤算許久的事情講了出來。
「皇爺爺試著聽聽孫兒說的。「
「提起錢財,咱有國酒竹葉青,早些年咱把以太醫院為首下至各州府設立的惠民藥局改頭換麵,變成國營醫院。「
「除了這些之外什麼國營飯店、國營糧油店、國營酒樓、國營布店、國營珠寶店等等相繼發展起來。」
「皇爺爺給了招牌,還保證了國營店的品質,何愁這些東西不賺大把大把的銀子?「
「皇爺爺想想,咱現在還會國庫空虛嗎?」
「接下來就是糧的問題,皇爺爺還記得咱之前北伐嗎?還有今日投降的倭國。」
「皇爺爺一道旨意下來,移民去北部、去倭國開墾、種地,養殖……。」
「咱有喜濕喜熱的水稻、有耐旱的玉米、核桃、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有經濟作物棉花、茶葉,各種各樣、應有盡有。」
「隻要將新占領的北部、倭國這些地方利用起來,糧草問題便不再是問題。」
「最後就是士兵、將領。」
「隨著咱開疆擴土,士兵現在跟不上了吧!」
「咱貼出告示招兵,乾脆就像孫兒之前說的開設幾所軍校,讓上過戰場、打過戰的,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將軍去培訓、去上課、去練兵、去帶兵。」
「凡從軍校出來的學生,一律編製成兵,對於軍校期間表現優異的,破格提拔。」
「先前皇爺爺還覺得對不起各位叔叔們,如今要是能給各位叔叔錢糧、給兵,還把咱大明周圍的朝鮮、占婆、高棉這些給他們一人劃出一塊地盤的話,想必他們會對皇爺爺感恩戴德的。」
「皇爺爺,九大塞王這一名頭注定名傳後世,他們不會懼怕皇爺爺給他們的這點小小考驗的。」
朱允熥的這番話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朱元璋新世界的大門,也讓朱元璋對未來充滿了無限幻想。
……
洪武三十五年
謹身殿
躺在床上的朱元璋費力的動了動眼皮,頭頂上太子朱標正在偷偷抹著眼淚,太孫朱允熥則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麵容焦慮,後麵是一顆擠一顆的腦袋。
原想摸摸孫兒允熥,朱元璋用盡了全身力氣也沒抬起胳膊,隻好退而求其次扯著嘴角看向允熥,而後緩緩閉上了眼睛。
回想起自己親手締造的大明帝國,盡數小國歸入囊中,接受萬邦來朝。
這一路,前半輩子有咱的妹子陪著咱,後半輩子有允熥。
此生無憾,足以!
「父皇、父皇……。」
太子朱標率先哭著喊出了聲,接著斷斷續續的啜泣聲、哭喊聲在殿內響起。
與此同時太監王景弘高聲喊出「皇上殯天」,宣讀先皇遺詔,由太子朱標繼承大統。
皇城內喪鍾敲響。
緊接著禮部官員著手籌備駕崩皇帝的喪葬儀式,直至將朱元璋與皇後馬氏合葬至孝陵。
大行皇帝喪期結束後,禮部官員緊接著籌備新帝登基儀式。
正當登基儀式緊鑼密鼓的進行時,朱標留下一封退位詔書出走皇城,音訊全無。
七日後
太孫朱允熥登基,年號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