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之一零四 大殘殺(1 / 1)
秋風正勁時,由今川家、武田家、上杉家領銜的三支日本大軍在近江地區成功會師,數十日本諸侯會聚,總兵力超過十萬!
可是他們「上洛」之時,日本天皇已經不見了——原來蔣逸凡已趕在諸侯大軍到達之前把正親町天皇給接走了。
說起這個正親町天皇也真是可憐,他是去年在乃父後奈良天皇死後才承繼天皇之位,可是由於皇室實在太窮了,窮得連登基儀式的錢都沒有,所以直到現在,正親町天皇也還沒有正式即位。
蔣逸凡到達京都以後,拿出了錢接濟皇室,把正親町天皇感動得涕淚交加,之後蔣逸凡對他說:「鎮海公想邀請國主到界鎮一行,不知國主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滿京都的公卿都驚恐起來,紛紛道:「那怎麼行!天皇怎麼可以離開皇宮,怎麼可以離開京都!」
蔣逸凡笑了笑對正親町說:「別管他們,跟我走就是。到了界鎮我包國主你吃香的喝辣的,住美屋娶美人,何必在這裡受窮受苦?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有。」
原來正親町窮到「皇宮」下雨天都漏水,在他老爹後奈良天皇時期就窘得要偷偷賣字畫為生,這時聽說李彥直要供養他,不免心動,但看看簾外的公卿,還是說:「這個……隻怕於禮不合……」
蔣逸凡放聲大笑:「去他娘的禮法!禮法是我天朝周公所立,代代都有因革,至聖先師(孔子)改了一次,宋朝朱子改了一次,本朝王文成公(王陽明)又改一次,如今禮製大權就在鎮海公手裡,既然是鎮海公發出的邀請,怎麼會於禮不合呢?」
京都公卿還要說什麼時,蔣逸凡揮著手說:「都一邊去!別在這裡摻和!」就走進簾來,嚇得大小公卿失聲驚呼,蔣逸凡哪裡管他們,就挽了正親町的手說:「走,我帶國主到界鎮快活去。人生得意須盡歡,哪管得那麼多的禮製?」
竟然就這樣把正親町天皇給帶走了!
京都公卿縱然恐慌,卻毫無對付的辦法。
消息傳出,舊貴族無不驚惶,平時天皇也不受他們待見,這時天皇被帶走,他們又覺得,認為日本根基動了,「此乃國之大難也!」
蔣逸凡離開後不久,織田信長就殺到了,又過數日,日本諸侯大軍紛紛撲至,今川義元聽說天皇被帶到界鎮,憤怒道:「他們這是劫持!劫持!」
其實正親町本人倒也蠻想去界鎮的,不過政治上的事情,個人意願並不重要,作為日本最後的那點信仰,貴族們都執拗地認為天皇不可妄動,於是日本諸侯加之於李彥直頭上的惡名又多了一項:劫持天皇!
武田和上杉家的大軍到達以後,一個以足利義輝為領袖的「反明勤王」聯盟結成了。與之對應,界鎮方麵馬上成立了「擁王護國」聯盟,以足利義昭為頭腦,以正親町天皇為精神領袖,以界鎮外圍的數十萬農民為戰鬥力,明確提出要廢除貴族特權,減低賦稅至亞聖孟子所提倡的「十稅一」乃至「十五稅一」!那些沒有土地或隻有少量土地的低級武士都被吸引了過來,成為了「擁王軍」的主力。這批擁王軍人數雖多,卻沒形成層級組織,甚是散漫。
「均田令」一刀切的減稅主張,不但動搖了日本貴族層級統治的根基,而且也大大損害了大僧侶們的利益,石山本願寺屢次向界鎮派出使者,希望李彥直能夠給寺廟保留一點田地,但每次得到的回復都是拒絕!在第五次遭到拒絕後,本願寺顯如終於忍無可忍,發出了對抗界鎮的聲音,本願寺顯如甚至親率僧兵進入京都會師。自此,「反明勤王」四巨頭形成了。
京都的公卿,有一小部分倒向李彥直的已跟天皇走了,大部分卻還留在京都,期待著諸侯進京勤王,匡扶「正統」。
但他們預料不到的是,四路大軍的抵達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一場災難!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四路大軍加起來人數達到十幾萬,十幾萬人要吃要喝,可他們本身帶來的軍糧卻不大夠。
總的來說,本願寺顯如由於靠近石山,廟產豐厚,軍糧儲蓄最充足,武田信玄次之,上杉謙信又次之,今川義元這一路最乏糧,部隊到達近畿時早已一窮二白了,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在近畿地區進行就地補給。
第一個抵達的是織田信長,沖進京都的時候,別的不乾,先把附近所有米商的店鋪都給控製了,跟著羅列了一個罪名將他們處死,獨吞了所有糧米。今川義元進入之後,一邊和公卿們口頭打好關係,同時卻指使手下對這些人進行敲詐,不榨出最後一顆糧食誓不罷休!
京都公卿們叫苦連天,忽然都想起李彥直的好處來——蔣逸凡奉李彥直命令到達京都時並未侵犯他們,相反還給他們送禮物呢,哪裡像這些本國諸侯一般野蠻啊?
今川義元抵達京都的三天之後,坊間米糧都已被搜刮一空,跟著他又把搜刮範圍擴大到附近的城町。
飢兵尋糧,破壞力是很大的,士兵每尋到一鬥糧食,至少會毀掉兩鬥,而米糧到達軍儲官手裡最多卻隻剩下半鬥,今川義元、織田信長等猶如一個吸血鬼一樣把播磨、丹波、山城三國的糧食都搜光了,他們隻籌集了不到二十天的軍糧,但卻多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飢民,許多人聽說界鎮那邊能領到糧食,便都朝界鎮湧去。
然而,投靠敵人是不被允許的!百姓被搶光了沒活路,但凡是投敵者,卻一律要處死!
誰知道今川義元和織田信長借著愛國之名殺了多少人呢?總之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到達的時候,這裡已是屍積於道,血染琵琶湖了。
丹波、播磨、山城三國的百姓,隻有很少的人家——估計隻有幾千人藏匿起來,用私儲的一點口糧活命,其他大部分的人,或者就在當地餓死了,或者在投奔界鎮時被殺,或者餓死於前往界鎮的路上,隻有一小部分人最後終於到達了界鎮,在哪裡領到了十天的口糧和武器,成為「擁王軍」的新血,被安排在界鎮的外圍。而丹波、播磨、山城遂成無人之國。
界鎮無天險,可是在李彥直占據之後,他就已在這個商業市鎮外圍著手布置了十六個據點,十六個據點呈扇形分布,將界鎮的三個方向(剩下一個方向是麵海)保護了起來,形成了三重防線。
這些據點都是空的,每個都可以容納一到兩萬人,大糧船在界鎮靠岸,來自南洋地區的廉價糧食源源不絕地運上岸來,又從界鎮運出,輸送往各個據點,隻要守住了據點,裡麵的擁王軍就能夠得到十天的糧食。糧食隻能在內部進行消化,一旦發現有外流的情況,哪怕隻有一鬥,界鎮馬上就會切斷糧食供應,一粒米也不會再運過來了。每個據點的人也隻能向前沖,不能向後退,因為向後退就會被視作「為敵前驅」,背後的據點會將他們當做敵人來射殺的!
每隔十天,界鎮都會運來足夠供應一萬人填飽肚子的口糧。十六個據點裡有多少擁王軍呢?李彥直自己也盤點不清,但按照吳平的估計,任何一個據點裡的男女老幼加在一起,數量都會超過一萬五千人,人多糧少,卻該如何分配?
這一點李彥直沒有理會,隻要人群聚集起來,裡頭自然而然會形成社會組織,會有強有力的人對內進行統治,李彥直隻讓吳平嚴密地監視住十六個據點裡五十幾個勢力頭目的情況,其它的事情,如據點內糧食如何分配,人員如何訓練,據點打算如何防守,他就不管了。
界鎮之外的這十六個據點並非天堂,但比起近畿其它地方被掠奪得猶如一片赤裸的土地,這裡至少還有生機,因此不斷有人被吸引了過來,成為十六個據點裡的新兵源。
由於來的人太多,到了最後,擁王軍不得不多開辟了兩個臨時據點。
後方運來的糧食是有限的,飢民卻源源不斷地流入,飢餓的時代自然會讓人類回歸到叢林法則的統治之下,一些人口爆滿的據點開始出現「老弱病殘失蹤」的情況——據點的功能是抵抗外敵,老弱病殘者沒有戰鬥力,便沒有生存的資格,據點的領袖為全局考慮,便決定將這批人清除掉,以增強據點的戰鬥力。
聽說有這種情況後,鎮海公心有不忍,不斷派人到各個據點巡查,可事情終於還是不了了之。
「其實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楊珖說。
「怎麼解決?」李彥直嘆息道:「能夠乾這等事情的,都是十八個據點的中堅力量,要動他們,投鼠忌器啊!」
「其實不用動他們。」楊珖說:「隻要我們增加糧食供應就行了,反正我們的糧食也夠,而且後麵還會源源不絕地運過來。」
這次南洋的豐收,溢出來的可是足供數百萬人一年的口糧啊,大糧船的運輸能力,又解決了傳統靠人力、畜力進行運輸的高消耗弊端,所以如今界鎮以及四國新糧倉的軍糧儲備相當的充足。
然而楊珖的這個提議卻隻換來李彥直的一聲低沉冷語:「書生!」
秋,五行屬金,正是肅殺的季節!
「勤王軍」終於發動了全麵進攻,十二萬人如狼虎一般撲了過來,夢幻武將們施展他們的各種計謀兵法,最外圍的那兩個新設據點,因為被奸細入侵而一夕告破,執行這次反間計策略的分別是織田信長與毛利元就。還有一個據點則被上杉謙信與武田信才聯手,以武力強行攻破。
「真不愧是我們日本的軍神與智將啊!」
「有他們的帶領,我們一定很快就能取得最後勝利的!」
勤王軍的士兵交口贊譽,個個都充滿了信心!
而界鎮那邊則警惕起來,諸將問是否派出援軍時,李彥直卻認為還不用。
「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要相信日本人民的力量!」他說。
而吳平也認同李彥直的這個決定:「那兩個新增據點可有可無,現在我們其實隻是丟失了最外圍的一個,十五個據點加起來,防線基本還是完整的。」
「但我們難道就這樣對外麵的戰鬥坐視不理、任他們自生自滅?」諸將問。
「當然不是。」李彥直道,「對日本人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周文豹的護衛下,日本天皇和將軍足利義昭親自到陣前犒勞軍隊,剩下十五個據點,兵民望見貴人臨陣,士氣大振,人人呼喊著誓死作戰!
「天皇萬歲!天皇萬歲!我們一定會守住據點的!」
並非每個據點都有毛利元就和織田信長的細作入侵,而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聯手進攻也未能再次輕易地延續輝煌。
李彥直所料不差,在天皇與將軍的激勵下,擁王軍扛住了勤王軍士氣如虹的第二波攻擊!
至少,扛住了兩天!
兩天的時間,眨眼即過,但兩天的時間又足以讓許多事情發生大變!
一個消息傳來了,一個叫所有擁王軍心寒膽戰的消息:勤王軍將被攻破的三個據點的俘虜全部處死了!
丟失三個據點的界鎮第一次攻防戰,前後隻進行了五天,雙方死於亂戰之中的人數並不多,三據點隻死了五千多人,上杉部和武田部分別損失了五百多名戰士,三個據點被攻破以後,齋藤道三問該如何處置數量多達四萬人的俘虜。
戰鬥結束後淺井長政建議說:「不如就以他們為前驅吧。」
但這個建議卻遭到了今川義元、武田信玄等大名的一致反對!
以此四萬人為前驅,就意味著要養著他們!
和李彥直不同,勤王軍各部的軍糧都明顯不足。其中今川義元部人數隻有不到三萬人,存糧隻夠十五天,若讓他來養這四萬人,那他的軍糧就隻夠吃五六天了——今川義元才不可能乾這種事情呢,就算他乾,暫屬他麾下的毛利元就、織田信長也不乾!今川義元既不乾,武田信玄、上杉謙信自然也不乾。本願寺顯如軍糧最多,可他也不肯發這個慈悲。
「這些人戰鬥力不強!」今川義元說:「留著他們,根本沒用!」
那麼,把他們放了嗎?當然也不行。
放了他們的話,這些人又會去投靠敵人——組成這十六個據點兵力的,不就是從各地投靠過來的百姓嗎?
「先關著吧。」
這是第一波攻擊結束時,四巨頭的決定,兩天之後,由於攻勢遇到了截擊,勤王軍銳氣稍折,就連軍神也覺得僵局要想打開,非一二日內能夠解決,而這時候,那四萬人已經餓了兩天兩夜了!
「給我們一口飯吃吧,給我們一口飯吃吧……」
「給我口水喝也行啊。」
柵欄之內,所有昆蟲老鼠草根樹皮都已經被吃光了,乾燥的天氣讓幾萬人連嘴唇的乾裂了,他們從柵欄內伸出手來,朝外頭揮動乞討,許多脾氣暴躁的已經在試圖沖撞了!
「這樣下去不行!再過一日,這些俘虜隻怕就要暴動了!」今川義元看著本願寺顯如:「不如大法主就拿出些糧食來,發發慈悲吧。」
本願寺顯如口呼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卻沒響應今川義元的提議。
「既然大法主也不肯發慈悲……」上杉謙信說:「那大夥兒說該怎麼辦?」
武田信玄怒道:「這批人本來就是叛國之賊,死不足惜!也正好借他們的人頭,立我威風,叫所有叛國之人都知道害怕!」
沒有人說話,但半個時辰後,屠刀與大坑卻準備好了。
當天晚上,毛利元就把五千多名俘虜騙進一個四麵堆積滿柴草的破落寨子裡,將出入口堵住,跟著放起了一把大火!
燎天火勢當中傳出了俘虜們垂死的呼號,然而誰也沒能沖出來,五千人就這樣被活活燒死在裡頭,屍臭隨著大風飄到擁王軍的據點裡,把裡頭許多婦女都熏得吐了!
但這個晚上,亡魂並不止這五千人。
武田信玄的馬蹄,上杉謙信的屠刀,織田信長讓玉柴秀吉挖的大坑,今川義元的弓矢,還有本願寺顯如的巨石,結束了剩下三萬多人的性命。
盡管過去兩個月裡,大半個本州島上已餓死了幾十萬人,勤王軍每次數百人幾十人的處決也已進行了千百次,但像這樣一次性殺掉幾萬人的大屠殺,還是第一次發生!
消息傳出,十五個擁王軍據點傳出了兔死狐悲的哀號。誰敢說下一個死的不是自己呢。
李彥直怒上眉梢,發檄文指責勤王軍喪盡天良!正親町天皇也親自到界鎮外哭祭,為死去的四萬擁王軍念經,祈禱他們早日成佛。可這樣的撫慰也未能撫平十幾萬的痛楚與憂懼。
勤王軍的暴行,確實嚇壞了許多人,但失去土地家園的農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麵對死亡的屠刀,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進行困獸之鬥!
「經過這一次,剩下的十三個據點勢必萬眾一心!」蔣逸凡私下裡對吳平說:「這樣一來,倭軍大概就滅亡無日了吧。」
吳平卻不以為然:「這十三個據點的擁王軍沒有經過訓練,武器又一般,鬥不過這些日本諸侯的,就算有我們留下的防禦工事,但最多也就扛住對方的進擊罷了。」
「那你認為,最後的勝利仍然是倭軍?」
「應該是。」吳平道:「不過倭軍再要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有「戰國智將」之稱的毛利元就,望著前方那十五個據點,覺得每個據點都冒著一股死氣!
小早川隆景恨恨地說:「不知道四巨頭是不是吃錯了藥!竟然做出這等不仁、不義、不智之事!」
毛利元就卻搖頭道:「他們不是不智,而是無奈!我們的軍糧,就快見底了啊。」他剛剛聽到一個痛心疾首的消息,說齋藤道三的部下,有一部分竟然到被燒成灰燼的火堆灰中,尋找死人的熟肉吃!
他拿出了一封手令說:「明天開始,咱們就要自己籌集軍糧了。」
吉川元春怒道:「我們沖鋒在前,還怎麼籌集軍糧去?再說,這裡離安芸這麼遠,又怎麼籌集軍糧?」
毛利元就道:「上麵隻怕也沒什麼糧食了。上杉家和武田家的補給,比起我們來隻遠不近啊。」
吉川元春道:「那石山本願寺呢?他們隻要把積蓄拿出來,足夠供養十萬大軍數月!」
小早川隆景一聽冷笑起來:「不要說笑話了!那群禿驢,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他們若有那慈悲心腸,我們前天晚上就不用殺人了!」
毛利元就沉吟著,說道:「沒有辦法了。到了現在這個形勢,大軍有進無退!元春、隆景——聽命!」
「是!」
毛利元就下令道:「元春繼續督促大軍戰鬥,隆景則帶領一千人馬,前往伊勢搜尋糧食。」
「伊勢?那裡不是我們的勢力範圍啊。」吉川元春說。
但小早川隆景卻已經反應過來了,他知道,這次他前往伊勢的任務,就是去搶糧食!
他的沉默獲得了父親的贊賞,毛利元就從小早川隆景眼中看出這個兒子已經明白這次任務的內涵。
「不過,」小早川隆景說:「咱們去伊勢搜尋糧食,其它家族,會不會也去?到時候可別沖突了。」
「你放心,上麵早就安排好了。」毛利元就說:「織田家會往大和,上杉家會往伊賀,武田家會往誌摩,北條家會往南近江,淺井家會往紀伊……」
小早川隆景聽得心裡發毛,道:「這樣一來,那不是要把近畿都翻轉了過來?」
掠奪的界限,至尾張、美濃、越前為止,因為這三國的領主在勤王軍中都有較大的勢力。至於丹波、山城、播磨,這時已經有如被蝗蟲啃過,沒必要再去了。
毛利元就拍了拍手令,嘆道:「沒辦法了。為了日本的千年基業,隻好忍此一時之痛了!」又對吉川元春道:「所以,在隆景前往尋找軍糧的時候,你就要加倍努力地戰鬥!戰爭早一天勝利,百姓才能早一天脫離危害!這是陣痛,但我們一定能熬過去的!」
兩個兒子一起振作,齊聲應道:「是!」
在這個沒有欠收的秋天,在大戰爆發之前,當農民們望著長勢憂人的莊稼發出唏噓時,他們並未預料到:日本的苦難,還遠未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