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天命所歸(1 / 1)

加入書籤

劉寵、劉虞在沒有受到劉曜用秘密武器黑火藥威脅的情況下,甘願冒著極大的風險赴約,具體原因或許有很多種。

但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與眾不同!

換成別的漢室宗親,比如已經敗亡的劉焉,赴約的可能性就很小。

為什麼這樣說呢?

劉寵與劉虞的出身,以及早年的經歷,讓他們和劉焉產生了極大的差別。

首先說劉寵,他是繼承了自己父親王爵的陳王,從小衣食無憂,且受到良好的教育。

這樣的條件,原本是不會生出匡扶天下之心的。

大部分像他這樣的諸侯王,要麼沉迷於生孩子(美色),比如中山靖王,要麼吃喝玩樂,做一個紈絝。

而劉寵是個異類!

他善長騎射,武藝高超,而且深知民生疾苦,有著遠大的誌向!

原歷史上,在黃巾起義爆發後,他的陳國救濟百姓,收攏了大量災民,願意效忠他的就不止十萬!

袁術正是害怕陳王的勢力,才派刺客將其與其麾下的國相駱俊二人刺殺。

換句話說,劉寵若不死,他很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光武帝劉秀,在東漢之後,再建漢帝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但現在不一樣了,劉曜穿越到了這方時空。

劉寵已經占據了帝都洛陽,距離帝位也僅僅隻有一步之遙,可他就是不願邁出那一步。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現在的實力還不配登帝位!

就像他年輕的時候,在自己封地境內認真的理政,做於民有利的實事,不去管外麵的紛紛擾擾。

他與劉虞一樣,都是知道自己斤兩的人。

人貴有自知之明,劉寵是這樣,劉虞也是這樣!

劉虞也是漢室宗親,他的先祖乃是光武帝時期的廢太子東海恭王劉強。

他這樣的出身背景,就連劉曜也沒法跟他比。

歷史上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深得人心,相鄰青州、徐州等地的士族和百姓,為躲避黃巾之亂,慕名投奔的前前後後竟有一百餘萬人。

當時董卓專權,廢立皇帝,袁紹看不下去,便聯合一些人打算擁立鎮守幽州的劉虞。

他們興沖沖地找到劉虞,表明了願意擁立劉虞為皇帝的想法。

可劉虞卻選擇了拒絕!

《後漢書》記載了劉虞當時拒絕袁紹等人的原話:「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暞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

如果這還不算忠心,那什麼算忠心?

劉虞若不拒絕而登上帝位,或許三國將不會出現。

總而言之,劉寵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他覺得自己的實力還沒達到。

至於劉虞,雖然現在的野心比原時空要大,可他仍然能清醒的看見自己與劉曜、劉寵的差距。

他最初起兵是真心的為了匡扶漢室江山,問鼎帝位是後來才有的想法。

劉寵、劉虞不想成為漢室江山的罪人,也不想成為諸夏的罪人。

他們的初心與劉曜一樣,都是振興漢室,匡扶天下。

劉曜在信中說明了,他有方法選出最適合做皇帝的人,無疑對二劉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而且,劉曜十幾年積累的名望與口碑,真的讓人難以懷疑他存心不良。

三劉都是三十歲出頭的熱血青年,兩漢又最講究信義,以上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最終才促成了三劉的會晤!

歷史上很多劃時代的協定、約定或宣言,在沒有問世之前,人們都不相信協定、約定或宣言的內容會成為現實。

往往都是發生之後,人們才豁然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必然!

不管怎麼說,在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這一天,由劉曜親筆起草的《三王停戰協議》正式問世!

劉曜對變革華夏的新一輪布局,也緩緩拉開了序幕!

六月二十日。

戌初一刻。

洛陽皇城。

北宮正殿幕後。

與往常一樣,和眾臣工結束議事後,劉寵移步幕後,駱俊也跟著過來了。

「啟奏大王,臣見這協議書上劉曜留下的印簽乃是『楚王之璽』,可見其早已私刻印璽,稱王之心昭然若揭!他與大王、魯王達成停戰協議,而獲得最大利益的卻是他啊!」

「按照協定,西域和涼、並、益、荊、揚、交六州之地,以及京兆長安、左馮翊、右扶風皆為楚王封地,天下十三州大半疆域已落入其手,涼、並二州產馬,三年的時間,足以讓他組建上萬鐵騎,屆時橫掃天下,易如反掌!」

「而且,荊州......」

劉寵聞而不語,靜靜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駱俊咽了口唾沫,著急的說道:「大王剛才不該急著取消『假皇帝』的尊號,應該再等一等!待劉曜按照約定,率領大軍退去,魯王按照約定,領兵離開洛陽,趕赴封地之後,再做計較也不遲。」

「丞相稍安勿躁!」劉寵淡定的說了一句。

「丞相」二字立即讓駱俊冷靜了下來,他現在雖然擔任丞相之位,可實際上不過是國相罷了。

劉寵示意駱俊喝口水潤潤嗓子,待駱俊喝了一口水之後,他不緊不慢的開始闡述他的觀點。

「楚王是當世聖賢,這一點毋庸置疑。他親筆草擬的停戰協議,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從他、本王、魯王之中選出最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去做皇帝。」

「這樣做,既能避免宗室內部的紛爭,令百姓免遭戰火,保存帝國元氣,又能讓輸者心服口服,令天下士人、百姓趁此機會看見勝出者的天命所歸,對未來的新帝、新朝廷充滿希望,再續漢室百年、千年,乃至萬年的江山!」

劉寵學著劉曜說話的口氣道:「請丞相想象一下,一位證明了自己乃是天命所歸的皇帝,其號召力、影響力會有多麼龐大?用事實證明的天命所歸啊,可不是讖語學說那一套......」

駱俊認真的聽著劉寵的講述,對於劉曜是當世聖賢的觀點,他表示贊同。

對於停戰協議的公平公正公開,他卻有所質疑。

三方互相計算增長率,並且公布天下,算是公正公開。

但公平就不見得了!

現在誰不知道劉曜在安南還有一塊疆域麵積不下於一個大郡的產糧區,且按照協議劃給他的六州之地境內,有著許多忠義學府,培養士人的速度肯定不會慢。

再者,劉曜雖為漢室宗親身份,可他本質上是靠商業起家,掌控的百姓集團財力雄厚,有的是法子讓百姓富起來。

「你莫要忘記涼、並、益三州乃是邊境,諸羌之亂多年未定,西域更是混亂不堪,且荊、揚、交三州境內又有著諸多蠻族,想要治理好這些地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本王的幽、豫、冀三州,再加上弘農、河內、河東、河南四郡以及帝都洛陽,雖然疆域不如楚王,但所擁有的人口卻接近一千六百萬,幾乎是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

「此外,本王境內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沒有了朝中奸宦的掣肘,各地稍加治理,便可使百姓豐衣足食!富裕百姓的增長率和人口的增長率應該不會太差!且很多飽學之士皆出自本王的境內,未來三年,士人的增長率該是本王為第一無疑!」

劉寵說到這裡,似笑非笑的看著一臉驚訝的駱俊,問道:「本王所言,丞相以為如何?」

駱俊像是第一次認識劉寵一樣,一時間被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這也難怪,因為劉寵剛才的這番言論並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而是今天下午劉曜在涼棚之中,一步步引導劉寵,讓劉寵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在何處。

自那以後,劉寵對他自己的優勢有了清晰的認識。

魯王劉虞同樣也在劉曜的引導之下,看見了他自己的優勢。

「大王所言極是,臣剛才莽撞,還請大王恕罪!」

在這一瞬間,劉寵與駱俊心中賢明帝王的形象重疊了!

駱俊心想:「或許,大王真的是天命所歸!」

同一時間,不善言辭的魯王劉虞,也用一番有理有據的話,打動了效忠他的眾臣工。

至於劉曜,卻在百姓軍主帥大帳之中,向皇甫嵩、朱俊等高級將領布置著明天的行軍路線。

既然以王者的名義簽訂了停戰協議,作為「當世聖賢」,自然要以身作則,率先行動起來,把大軍從洛陽撤離,退回長安。

不過,撤兵歸撤兵,但他與陳王的勢力範圍之邊境,肯定是要駐軍看守的。

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他的京兆和陳王的弘農郡相鄰,他的左馮翊又和劉寵的河東郡相鄰。

在這兩個地方的邊境,百姓軍必須布置一定的兵力,並設定關口。

一方麵用來震懾那些不安分的人,另一方麵也是「保障」兩個勢力下的客商或信使路過邊境時的「安全」。

此外,對於並州、涼州這兩個雖然按照協定劃給了劉曜,但並沒有徹底被百姓軍控製的地方,也要開始進行布置。

而且,類似並州、涼州的還有西域,以及荊州境內被賊軍占領的江夏,和目前仍沒有歸附劉曜集團的南陽郡。

這些地方,都是要劉曜花心思和精力進行征服的!

考慮到劉寵、劉虞所擁有的優勢乃是真實的優勢,並非劉曜瞎忽悠。

劉曜引導二劉發現各自的優勢,不帶半點的虛假誇大成分。

而他本身的優勢與劣勢,也是非常明顯!

拋開劉虞擁有的優勢不談,自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至今,涼、並二州以及西域之地,就時常發生叛亂!

如何平定諸羌,統治西域,震懾北疆的北匈奴,乃是三件有著巨大壓力和困難的工作!

所以,這一次的三年之約,對劉曜而言,也是一次自證「天命所歸」的重大挑戰!

隻要他能勝出,便能從普通的凡人,一躍成為擁有「天命光環」加持的「天子」!

天子者,口含天憲,言出法隨,可決人生死福禍,執掌天下神器!

屆時,他就能以無上的號召力及影響力,按照他的想法,治理這個華夏!

作為穿越者,他必須贏!

PS:今天隻有這一更,是二合一的大章!再次鞠躬感謝訂閱本書的大佬們,特別是投本書月票和打賞本書的大佬,拜謝!昨天上架,雖然現在的數據依然慘不忍睹,但我的鬥誌仍在!容我規劃一下接下來的情節,擇日再來一次萬字爆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