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巔峰對決 (4)(1 / 1)
永歷十一年(1657年)十一月,眾叛親離的孫可望勢窮來降,並寫信給洪承疇,表示希望借洪承疇之口,轉告順治,請兵報仇,以復滇雲。這時老謀深算的洪承疇敏銳的覺察到,出兵的日子大致要到了。當時的洪承疇本來由於出任五省經略以來,一直沒能滅掉南明(寸土未拓),而為此遭遇言官彈劾,已經主動上疏辭職,並獲得了批準,可孫可望同誌的突然來降,改變了所有的一切。
接到孫可望的來信,洪承疇決定不再裝了,當即給順治上疏,表示自己的病情已大為緩解,而為了清朝的大業著想,「不敢以奉旨解任回京調理致誤軍機。」
對此,順治的回復是:著留原任,親統所屬將士,同寧南靖寇大將軍固山額真宗室羅托等,由湖廣前進,相機平定貴州。
這是清廷首次鬆口,顯示出與西南明軍決戰的意思。
十二月三日,孫可望隨洪承疇到達長沙,不久,他就得到了清廷給自己的第一份見麵禮,義王的爵位。孫可望對於這個稱號似乎並未表現出反感,或許在他看來,向李定國、永歷和劉文秀這些人報仇才是當務之急,其餘的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永歷十二年二月二十日,孫可望在長沙接受了義王的冊封典禮。然而三天之後,孫可望就得到了一個讓他感到驚奇的消息,奉旨應詔赴京陛見。
這也是老一套的方法了,清軍入關以來,降清的明軍高級人物,不論是在哪兒投降的,大多都要走這麼一趟,而他們的返回率卻是出乎意料的低,往往一到北京就被熱情的安置起來,從此終生落戶在京城,不可離開城內一步,除非是領恩陪同清朝的皇帝去打獵,後來的事實表明,打獵其實是很危險的。
五月初二,孫可望在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麻勒吉的陪同下來到北京,這時,一件讓孫可望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在北京城外,孫可望驚訝的發現,清廷竟為自己準備了迎接團,而且迎接團的規格還很高。團長由濟爾哈朗的兒子和碩簡親王濟度擔任,副團長則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和碩安親王嶽樂。至於普通團員,其實也不普通,全部是清朝大大小小的公爵、侯爵和伯爵等皇親國戚,最小的外廷官也是侍郎級別的。孫可望一路進城,沿途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場麵那是相當之隆重。因而這一幕著實讓孫可望感到極為感動。
入城次日,孫可望得到了順治同誌在太和殿的親自接見。且在十天之內,被賜宴三次,賜銀一萬二千兩,當然此外還有豪宅(義王府)、高級服裝(蟒袍、朝衣)等禮品,種類繁多,量又足,孫可望大喜過望。原來當漢奸也是這樣爽的!
成為清廷當時一號紅人的孫可望並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夠得到眼前的一切,金銀財寶、眾臣的追捧、順治的厚愛,隻因為他尚有巨大的利用價值。而如果他知道兩年後,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恐怕即使當場打死孫可望,這個北京城他也是不會進的。
當時的孫可望是不可能預知未來的,他知道的隻是清廷待自己很好,而自己則需要為此做點什麼。於是,孫可望終於做出了背叛自己昔日諾言的事,他不僅向清廷詳細的提供了永歷朝廷的各種軍事機密,還獻上了所謂的「滇黔地圖」,並主動作為中間人,給清軍提供了一大批熟悉西南復雜地形的向導,以便清軍大舉進攻雲貴之用。
要乾成一件大事,往往需要無數的人團結在一起,竭盡全力的努力,而要搞壞一件大事,通常隻用一個人就夠了。而當時的孫可望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
在孫可望的全力幫助下,清廷對於明軍的兵力部署和將領水平等方麵都有了十分細致而深入的了解。順治和諸王、大臣商議後,最終做出決定:「以大兵分三路趨雲南,指日奏功,無事(孫)可望再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清軍分三路攻打西南,等到打完之後你孫可望再去。當然,其隱含的意思是不用你孫可望親赴前線!
永歷十一年(1657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廷正式下達三路進軍西南的命令:第一路,由被任命為平西大將軍的平西王吳三桂主率,固山額真(都統)墨勒根侍衛李國翰為副,領所部兵由陝西漢中南下四川,進攻貴州;第二路,以原定駐防江寧的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征南將軍,統兵南下湖南,在與經略洪承疇撥給部分的漢兵會合後,取道廣西會同原孔有德部下提督線國安部,北攻貴州;第三路,由宗室羅托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聯同固山額真濟席哈等統兵前往湖南,與洪承疇本部會合,從而節製漢兵,一道由湖南進攻貴州。
三路據保守估計,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不過清廷顯然認為僅靠這些人還不足以完成戰略目標,因此永歷十二年(1658)正月,清廷又任命多鐸之子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同平郡王羅可鐸、貝勒尚善、杜蘭、固山額真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卓羅等帶領大批八旗兵南下,而順治給出的行軍目標很明確,是四個字:「專取雲南」。
這樣前後加起來,清廷為了徹底消滅西南的永歷政權,總計投入兵力達二十萬之多,而且還都是清軍中的精銳。看來這是要決一死戰了。
三路清軍中行軍速度最快的是羅托部,因為羅托的部下以滿蒙騎兵為主,機動性最強,而且是從京城直達湖南,不用繞道走,所以他最先和在常德的洪承疇見了麵。隨後立即進軍,占領了辰州,與此同時,奉洪承疇之命,偏沅巡撫袁廓宇帶領一萬餘清軍作為羅托的偏師,由寶慶出發,接應八旗主力,分兵攻占了武岡、新寧、城步、綏寧四地。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在羅托、洪承疇的指揮下,湖廣清軍全線出動,發起猛烈的進攻,湖南地方的明軍將領自然不是洪承疇的對手,而士兵的素質也遠遠不及八旗軍。智力不足,武力又欠佳,因而沅州、靖州相繼淪陷,明軍全線潰敗,自此長期同清方相持的湘西防線不復存在。
洪承疇用兵向來以夠快夠狠著稱,雖然已經近十年沒有機會帶領這麼多人做主帥打仗,可一旦部隊在手,昔日的感覺很快就回來了。在戰場上的洪承疇是越打越順手,不久就帶領清軍搞定了湖廣全境,進而乘勝出擊,一舉打入貴州,占領了鎮遠、黃平、平越州(今福泉)等主要城鎮。當年四月,更是人品大爆發,攻克了貴州的省會貴陽,使得明朝的安順巡撫冷孟飪連戰連敗,以致最後兵敗而死。
在洪承疇找到當年疆場馳騁,指揮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的感覺時,另一位長期遭到清廷冷遇的猛人也在找感覺,他就是吳三桂。作為一個精力十足的猛將,吳三桂一直都不願意閒著,但是由於清廷高層的猜忌,吳三桂又不得不閒著,現在終於有機會活絡活絡筋骨了。因為已經和清朝的皇室實現了聯姻,吳三桂取得了順治的信任,被任命為三路大軍中的唯一漢人統帥,吳三桂人逢喜事精神爽,立刻下令率軍開進四川。
三月初四,吳三桂的人馬到達保寧(今閬中市),回想起幾年前在蜀地與劉文秀的交手,吳三桂血管中的血液全部沸騰了起來。劉文秀,你在何處,讓我們再次一決雌雄吧。不過這一次,誰要是失敗了,失去的並不僅僅是手下的軍隊,還有他本人的身家性命,你敢嗎!?
說實話,在吳三桂看來,當初的勝利並不光彩,因為當時隻不過是自己的運氣好,而且還是險勝。所以自那以後,吳三桂一直希望能夠與劉文秀進行堂堂正正的對決,最好是野戰。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天下間最擅長攻擊的將領,是當之無愧的馬上名將。
然而讓吳三桂感到奇怪的是,他從保寧率軍出發,一路向南推進,過西充,到合州,別說是沒有看到迎戰的明軍,就連迎麵走來的路人也沒一個,這是怎麼個情況?吳三桂有些摸不著頭腦,而且就連給清軍引路的向導對於此事也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劉文秀那小子不是明朝封的蜀王嗎?為什麼我軍深入蜀地這麼久,他連臉都不露一個?吳三桂想不明白原因,但是他倒是有個猜測,自己說不定是被劉文秀藐視了,老劉帶兵招呼另兩路清軍去了。
因此一道上吳三桂對這一猜測的疑心越來越重,火氣也越憋越多,當清軍進至重慶時,吳三桂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終於發現明軍的蹤影了。不過很可惜,明軍不是朝著自己的方向跑來的,而是背朝自己逃走的。
明朝受命鎮守重慶的總兵杜子香本就是一個膽子並不算大的人,而當他得知來襲清軍的主帥就是當年聞名遐邇的吳三桂本人時,杜總兵的心髒病都要突發了。所以在清軍抵達山城之前,杜子香做出了一個決定,棄城跑路,且專選難走的山路,一切要以保命為第一要務啊。
就這樣,清軍於四月初三兵不血刃的占領了戰略要地重慶,而在休整了十天之後,吳三桂決定帶領主力繼續進發。不過,鑒於四川地方還有部分明軍,勢力尚在,為防止被抄襲後路,吳三桂留下永寧總兵嚴自明和廣元副將程廷俊鎮守重慶城。隨即渡過長江,取道綦江,直奔貴州而來。
吳三桂軍要從四川進兵貴州,桐梓是他們必須要路過的。而這裡的三坡、紅關、石台關均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型的險要關隘,山高路窄,因而吳三桂的行軍速度並不是很快。這就方便了守衛在此的明軍將領劉鎮國精心的不知防務。這個劉鎮國估計就是曾和關有才搭檔,阻擋李定國迎駕的那位仁兄。事實證明,他比關有才更有才,因為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劉鎮國決定不單靠士兵的血肉之軀,還要靠大象的龐大身軀,扼險固守,阻止吳三桂的進一步南進。
可是對於吳三桂而言,有才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