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巔峰對決 (7)(1 / 1)

加入書籤

三路清軍都已順利入滇,特別是北線的吳三桂軍已越過七星關,可能會突然出現在自己的背後,使得自己和這三萬明軍麵臨腹背受敵十餘萬的巨大危險。因而一向辦事小心謹慎的李定國作出決定:放棄貴州全境,放火燒毀鐵索橋,全軍撤回雲南。至於掩護大軍撤退斷後的任務,李定國交給了馮雙禮。

馮雙禮出色的完成了李定國交托的任務,但他也由於表現的過於搶眼而遭到了多尼大軍的圍攻。鬆嶺之役,馮雙禮被多尼部清軍擊敗,隨即撤回雲南境內,這意味著貴州已經完全落入了清軍的手中。

前方三路兵敗的消息一經傳來,昆明的朝野上下立即引發了巨大的震動。而緊接著又是一片罵聲,言官們紛紛指責李定國弄權誤國,殘害忠良。然而到了十二月九日,不罵了。因為李定國的使者回到了昆明,並帶來了李定國的最新建議:移蹕。

移蹕就意味著要放棄昆明,難不成清軍的勢力如此強大,連昆明都守不住了麼?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此時行動最慢的吳三桂軍也已經由烏撒府(今貴州威寧)渡河進入了雲南,並在羅平與多尼、趙布泰兩路會合,繼而仍以三路大軍的形式向昆明迅速推進。由於三路清軍既配備了孫可望的向導,又有老孫的招降文書,所以兵臨昆明最快也就是一個多月的事。

時間急迫,趕緊討論吧。

但一討論時間就會更緊迫了,相信其中的原因,你是知道的。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回到昆明,朝廷去向這時才真正定下來,遷往四川。

這個意見是由當時朝中的一個翰林院侍講官最先提出的,按照他的說法,幸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勛鎮如雲、鞏昌王全師遵義。

換做比較容易理解的話說就是四川那裡還有夔東十三家的軍隊可以依靠,而且白文選撤入雲南的明軍也恰好駐紮在附近,安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讓永歷心動的,個人認為,是接下來的這句話:「陛下幸蜀之後可乘機掌控川東,發兵湖廣,收復當地,並非難事(下搗荊襄之虛,如唾手爾)!」

永歷在認可了這一方案後馬上讓大臣開始找出地圖確定移蹕的具體路徑,與此同時,又派錦衣衛丁調鼎快馬前去征求李定國的意見。

李定國對於移蹕建昌的方案也十分贊同,於是一回到城中,李定國就再次明確的表達了對入蜀計劃的支持,並提議要讓相關部門多多的籌集糧草,因為北上四川必定要經過武定,而武定比較荒涼,準備充足點,轉移的時候方便。

於是,一切基本都定下來了,隻等戶部尚書龔彝和工部尚書王應龍完成糧草的備辦,十五日就可啟程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永歷幸蜀的過程中,李定國是不全程陪護的,他要留下來應對入滇的清軍,因而護送聖駕的任務被李定國交給了廣昌侯高文貴。

但在此時,無論是永歷還是李定國,抑或是龔彝、王應龍,他們都不知道,在計劃被確定的當天夜裡,朝中的反對派大臣在針對此事同樣緊張的進行著密謀。

密謀的主角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朝中的內閣大學士,我們的老朋友馬吉翔、馬吉翔的弟弟馬雄飛和馬吉翔的女婿楊在。這樣看來,稱之為馬家的家庭會議似乎更為貼切。

會議伊始,馬吉翔在哀嘆,他認為永歷入蜀是受到了朝中川籍大臣的蠱惑,因而對朝廷前往夔東後的前途感到憂慮,但誰都知道這隻不過是一番很扯淡的開場白,實際都是糊弄人的,真正的煩惱原因在後麵呢。

果然,馬吉翔憂國憂民一番後,開始把問題扯回了實際:若移蹕蜀中,則文安之必來迎駕,此老非扶、雷之比,我安能不避賢路乎?

這才是正題,是馬吉翔所擔心的。永歷來到四川,在當地督軍的大學士文安之一定會來接駕,並就此順理成章的回到朝中,入主內閣。而文安之這個老油條遠比現在內閣中的扶綱和雷躍龍難應付的多,到時馬吉翔一黨獨攬朝政的時代就將徹底終結,再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了。

當然,馬吉翔更擔心的是,一旦失去了對朝中大權的掌控,讓文安之、程源等比較正派的大臣掌握的機要部門,朝內平日的政敵必定會找到機會,憑借安龍附逆一事,除掉自己,禍及全家(我等舉家無噍類)。所以說著說著,馬吉翔的情緒愈發激動,到後來居然大哭了起來。

對於馬吉翔的發言和痛苦,在場的人全部沉默不語。

突然,馬雄飛拍案而起,提出了應急意見:事已至此,莫若於今晚會金少宰。

關鍵時刻,馬雄飛提到了這個金少宰,看來在馬雄飛的眼中,隻要拜托此人,皇帝和大臣們定下的入蜀方案就注定會付之東流,那麼這位仁兄到底是何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以致於能改變一切?

少宰,是明清時期對吏部侍郎的別稱,而這位金少宰的原名叫做金維新,雲南人,據說和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關係不錯,生性好客,極為喜歡交朋友,因而人脈極廣。但馬雄飛之所以會提出找金維新,還不是因為他認識的人多,而是因為在他認識的人中,有一個關係特鐵的,那個人的名字叫做李定國。

金維新曾長期擔任李定國的記室,是李定國最為信任的幕僚(注意,此處沒有之一),甚至可以說是讓李定國信任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因而隻要是金維新堅持的,李定國從來不曾否定,而金維新反對的,李定國從未繼續堅持。就到了這樣極端的地步,讓人不服不行。

馬吉翔之前為了保證自己在內閣呼風喚雨的地位,曾經不惜一切代價和金維新結成了朋友,關係還算相當不錯。但是金維新真的會為了我而冒乾預朝政的風險去向李定國求情,改變板上釘釘的入蜀計劃嗎?

馬吉翔充滿懷疑的看著弟弟馬雄飛。而他得來的是馬雄飛堅定的答復:他會的。

?認定金維新會全力幫助自己,馬雄飛有著充足的自信。第一,金維新是雲南人,通常狀況下,中國人都是非常重土安遷的,要他主動離開家鄉,除非萬不得已或是有利可圖,不然就是一百個不願意。至於第二,金維新有不能到四川(具體是建昌)的理由。

因為金維新曾經看上了一個姑娘,想娶回家,沒想到明軍的將領中,一個叫王偏頭的,同樣對女方有意思。所以雙方為此產生過糾紛,估計就差單挑了。而現在那個叫做王偏頭的將領恰好就在做建昌總兵。金維新入蜀自然就要擔心是否會遭到王偏頭的報復。這也就是說,金維新從最初開始其實就是和我們站在一起的。

聽完馬雄飛的講述,馬吉翔大喜,當即與金維新取得了聯絡,並很快達成了一致反對入蜀方案的共識。

事情最終按照馬吉翔等人的劇本演了下去,金維新和眾多大臣的輪番進諫改變了李定國的態度,緊接著李定國的態度又影響了皇帝陛下和其他的大臣。因此十二月十五日,永歷和文武百官雖然是按時離開昆明的,可走的卻不是東北方向,而是西南方向(當時到底往哪兒走,李定國尚在猶豫之中)!

永歷和大臣們走了,李定國同白文選商量後決定,在朝廷和軍民撤退以後,在四周放火,堅壁清野,把昆明一帶留存的糧食一並燒光,以免資敵。然而當明軍士兵準備動手時,大家卻接到了從永歷處下發的諭旨:不得焚燒倉廩!

至於理由,或許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

是愚蠢還是仁慈,後世各有看法,本人不予評論。但此時我倒是想起了永歷的嫡母王太後當年說過的那句話:吾兒仁柔,非撥亂之才也。

或許朱由榔真的不太適合皇帝這個職業。

朝廷放棄了昆明,但是兵馬是分兩路走的,其中一路是護送永歷君臣一路西行,先到安寧再往楚雄,後來李定國被說服,派兵部侍郎龔應禎趕到趙州,請永歷前往永昌一帶的滇西邊遠地區,躲避清軍兵鋒。而一路則是由慶陽王馮雙禮、廣平伯陳建、武功伯王會等將帶領,為保證另一種轉移方案的道路暢通,向四川建昌進發。自此,由於李定國的再次決策失誤,明軍被分隔成了兩個部分,以致於明朝方麵的力量大為減弱。而一些認清楚形勢的朝中官員也開始先後從轉移的隊伍中私自出逃,避入山中隱居。大勢已經不可挽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