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不愛紅裝愛武裝(1 / 1)

加入書籤

身穿一襲蓮花裙,腰間係著紅絲帶,盤著流雲鬢,麵帶白絲巾,未見真容,直觀真身,便覺這般的少女姿色天成。

李原名宣讀了聖旨之後,連忙扶起了趙思禮,恭賀道:「思禮兄,今兒個可要先道喜了,太孫殿下欽點,皇上下的旨意,這些也都是彩禮。」

「等到欽天監謀算了吉日,納吉等禮節,那便是天下人都知曉。」

今天,注定不會平靜。

趙家因為驟然而來的狂喜,整個趙家上上下下,那都是嘴角咧到了耳根了。

趙思禮被李原名扶起來的時候,還是渾渾噩噩,完全就被這天大的餡餅給砸暈了。

這時,趙玄音微微提著秀裙上前,接過了聖旨,施禮道:「李大人、劉大人辛苦了,家父備了雨前青茶,還請二位大人可以在雅間一敘。」

李原名看著愣神的趙思禮,還尋思著,這位皇太孫殿下的老丈人,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太會來事兒。

在這朝堂上,他這般的人,是活不長的。

不過,當太孫殿下的老丈人,也還算是不錯,以後就算是外戚了。

本本分分的外戚,那才是真正的能夠屹立不倒。

而趙玄音上前,一番話說出口,再觀其行為,倒是讓李原名高看了幾分。

他們也是第一次見到趙家的女兒,現在看來,倒是的的確確配得上皇太孫殿下。

作為朝堂上的大臣,他們可是非常清楚皇太孫殿下那是要乾大事的人。

以後必然會帶著大明走向盛世。

而作為朝臣,他們也更希望皇太孫殿下能夠娶一位賢內助,能夠幫助皇太孫殿下。

都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皇太孫殿下以後登基大位,難免不會出現一些變故,比如好大喜功什麼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夠在枕邊吹吹風,給一些建議。

當年,皇上和孝慈高皇後也是舉案齊眉,那孝慈高皇後更是一代賢後。

李原名連忙謙遜地對趙玄音說道:「多謝娘娘,我們還有要事在身,就不久留了。」

雖然趙玄音還沒有正式地成為太孫妃,但是這聖旨已經宣讀了。

事情也算是定下來了。

他自然不敢托大,在趙玄音這位未來的太孫妃麵前失禮。

趙思禮這時候才慢慢地反應過來,連忙說道:「對,我早就讓人背好了雨前青茶,都是來自於武夷山,也是才摘取,新鮮著呢!」

然後又是連忙吩咐官家,把禮錢拿出來。

「諸公都辛苦了。」

「喝口清茶,再回去,也不耽誤什麼事兒。」

李原名和劉三吾互相看了看。

未來太孫妃的父親邀請他們一敘,這能夠拒絕嗎?

顯然是不成的。

「那就打擾了。」

趙玄音再一次施了一禮,然後便被丫鬟攙扶著回到了自己的閨房。

趙氏還沒坐下,就直接哭了起來。

「嗚嗚……。」

「玄音啊,趙家終於是熬出頭了。」

「謝謝你。」

「謝謝你。」

趙玄音摘下了白絲巾,露出了圓圓的、皮膚白嫩的清秀麵容,看著趙氏在哭泣,微微蹙眉,嘆了口氣,上前哄了一番。

「阿娘,這是好事,莫哭了。」

趙氏抱著趙玄音,抽噎道:「是啊,此乃天大的好事兒,我這還哭著,不吉利。」

她抬頭看著趙玄音,又似乎有一些不舍,輕輕地撫摸著趙玄音的臉頰。

「玄音,去了東宮,好生地做你的太孫妃。」

「為娘知道你不喜歡刺繡,也不喜歡書畫,也知道你心比天高,喜好刀劍。」

「可是,你畢竟是一女子。」

「這婦道人家,就該遵守女戒,好生地相夫教子……。」

趙氏嘮嘮叨叨地說著。

趙玄音低頭聽著,又或者是給趙氏端茶倒水,從沒有一句怨言。

這要是以前,她可能早就不耐煩了。

但是事到如今,她真的被選上了,成為大明的太孫妃,以後可能還會母儀天下。

一想到這些,她的內心其實是彷徨的,是猶豫的,是迷茫的。

事情的發展可能已經超出了她當初的那種美好的想象,嫁給一位蓋世英雄。

皇太孫算是蓋世英雄嗎?

算吧。

傳聞,當初這位皇太孫在河南道賑災的時候,帶著兵馬直接剿滅了河南道最大的山匪。

傳聞中,這位黃太孫殿下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手持一把亮銀槍大殺四方,無人能敵。

然而在趙玄音看來,傳聞畢竟是傳聞,一位二十歲的皇太孫,當真能夠上戰場,當真能夠大殺四方?

等到趙氏嘮嘮叨叨地有一些累了,還要去照顧雅間的客人,便帶著幾位老嬤嬤走了。

閨房中,也就剩下趙玄音和她的丫鬟寶釧。

「小姐……。」

寶釧看的出來,小姐對於成為太孫妃這件事情,似乎並不太高興。

她猶豫不決,有一些話想要開口,卻又不知道說些什麼。

看著坐在窗邊,右手撐著下巴,看著院子中的柳樹、池塘的小姐,那淡淡的憂愁,心中就不是滋味兒。

趙玄音並未回復她,而是出神地看著外麵的世界。

……

與此同時。

東宮的書房內。

朱英正在批閱一些奏折。

如今,朱元璋的身體越來越差,批閱奏折這件事情,就直接交給了朱英。

如此一來,朱英已經算是開始監國了。

而在朱英批改奏折這些時日一來,覺得有很多事情,其實六部官員都可以裁定。

這大明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皇上來裁決,看似是把皇權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任務量實在是太大了。

這樣很容易累死一個想要勵精圖治的帝王。

而且,這也造成皇上想要禦駕親征,那就不太可能。

也會造成明末那樣,皇上一言堂,直接糊了整個大明的江山社稷。

並非是所有的皇上都是聰明、守成、仁義。

也並非所有的大臣都是奸佞、自私自利、把持朝堂。

這就需要一個能夠產生平衡和製約,同時,也能夠互幫互助的機構。

朱棣時期組建了內閣。

看起來確實不錯,但是也很容易讓內閣首輔的權柄過於尾大甩不掉,最終成為了權臣。

大明也不是沒有過。

其他不說,就說明末時期的周延儒和溫體仁。

當真是首輔無能,累死皇帝。

朱英正在想著,自己以後應該如何改革,如何把皇權細分出來,但是又不會造成冗官冗員現象。

北宋末年時期,就因為冗官冗員冗吏,導致官員之間在辦事的時候互相推諉,而且,誰都不想做事,就想著把官職給占了,然後從中謀好處,也就是當官不辦事兒。

外麵,陳公公走了進來,躬身道:「殿下,開國公常昇求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