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皇太孫及冠,大明公主回娘家(1 / 1)

加入書籤

皇太孫及冠,這乃是大禮。

年終總結之後的禮部多少覺得自己似乎沒什麼事情可做。

而這一次的皇太孫及冠和生辰宴會,總算是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用處。

等到明年的年終總結也就有的寫了。

這一天的宮裡是一片忙碌。

沒有太多的外臣參加,也就宮內所有未就藩的皇子以及未出嫁的公主。

還有已經出嫁的公主,有些近邊的,也都帶著孩子丈夫,回到宮中,參加家宴。

平日有些冷清的宮中,頓時熱鬧起來。

不得不說,朱元璋以前也算是老當益壯,朱英都已經是二十歲的年齡了,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去年,朱元璋還有一子,隻是夭折了。

而現在的二十五皇子,也已經七歲了。

這公主們也帶著自己的娃進入皇宮,孩子一多,就非常熱鬧,比以往多了一些煙火氣。

朱元璋老了,自然也就開始喜歡上這樣的兒孫滿堂的氣氛。

一直都是笑嗬嗬,非常地開心。

在這一眾公主中,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是和太子朱標,都是一母同胞,是朱英名義上的姑母。

所以她們對於朱英就非常好,上一次朱元璋下旨定親趙思禮家的女兒,她們就送過去一些禮物,算是皇太孫的姑母的認可和一點兒心意。

這明朝的公主其實還算是不錯,不像是唐朝時期,都不敢取公主。

安慶公主的駙馬,還是淮安總兵官領五軍都督府都督一職的梅殷。

這位駙馬頗得朱元璋的信任,手握大權身居高位。

在歷史上,他也是老爺子去世之後,留給建文帝的托孤之臣。

不過建文識人不明,隻信任儒臣還有李景隆那個草包,朱元璋留下來的一些文臣武將,能夠真正有托孤大臣之才的大臣,都被他完美地避開了。

或者說,這些大臣似乎已經看出來,朱允炆並非明君。

又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有大才,所以稍微有一些孤傲吧,對於朱允炆這樣的少年皇上,多少還是有一些自持身份。

朱英一身明黃袍,攙扶著朱元璋走進了宮殿內,兩邊也都是皇子皇女,還有幾位大臣。

其中,坐在最左首位上的大臣,已經七老八十,頭發花白,衣著並不華麗,卻非常得體。

此人就是信國公湯和。

他本告老回鄉,在鳳陽老家那邊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

而這一次,大明皇長孫朱雄英及冠的生辰宴會,朱元璋一封書信,把他也給叫來了。

或許是因為朱元璋有所預感,又或者說,朱元璋幾年不見老部下,有一些想念了。

如今在這應天府的,也就已經開始閒賦在家的藍玉、傅友德、耿炳文等人,還有一些早年跟隨的平安、盛庸等部將。

但要說真正關係好,也被朱元璋信任,並且也是朱元璋可以談心的大臣,怕是也隻有湯和一人了。

在朱英攙扶著朱元璋走進了宮殿內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而經過一位公主身邊的時候,朱英注意到了她的神情有一些不太自然。

而她本身看起來也非常柔弱,跟在她身邊的兩個孩子,似乎有一些害怕這樣的大場麵,緊緊地挨著他們的母親,帶著畏懼的眼神,看著朱英和朱元璋。

這位公主就是老爺子的長女臨安公主。

她的身份有一些尷尬,因為她是李善長的兒媳。

而朱元璋卻把把李善長全家都殺了,一家七十餘口。

隻留臨安公主的丈夫孩子,可是丈夫孩子也被流放,隻有她一人孤零零的住在公主府中。

作為大明的公主,她成為了朱元璋和權臣之間鬥爭的受害者。

自己的父親,成為了自己的丈夫的仇人。

還是那種殺了全家,隻留下她丈夫這一房的滅族仇人。

給臨安公主內心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以前那個舉案齊眉的家庭,一夜之間全毀了。

酒宴擺在東宮景仁殿,舉家團聚熱鬧非凡。

沒有太多外臣在,規矩自然不多,朱元璋甚至直接讓二十五皇子朱彜還有安慶公主那八歲的女兒坐在自己的身邊。

朱英坐在了朱元璋的右手邊,桌子上也擺著一些糕點、茶水、瓜果之類。

因為有小孩子在場,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歌姬獻舞,再加上,這一次算是一場家宴,也是朱英的及冠之禮,自然也就不能有這樣的獻舞。

禮部尚書李原名上前,宣布吉時已到。

整個宴會也就頓時安靜下來,朱彜和那安慶公主的女兒也回到了自家母親身邊。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祭祀天地,昭告天下。

一番禮節下來。

已經是兩個小時之後了。

朱元璋從王公公端著的盤盂中,拿起了一頂冠帽,這乃是當年太子朱標所戴著的一樣的帽子。

也就是皇太孫以後上早朝,以及重大的會議,都要穿上明黃袍,戴著這頂金黃冠帽。

采用的是純金打造,高級工匠的鏤空設計,戴在朱英的頭上剛剛好,也並不是很重。

不得不佩服這個時代的工匠,擁有著這樣高明的收益。

「禮成!」

李原名高呼一聲。

眾人連忙鼓掌。

「我今日和皇爺爺討個旨意!」朱英借機朗聲道,「往後,各位姑母隨時可以遞牌子進宮,見一見皇爺爺,還有姑母們的母妃,也可在她們身邊盡盡孝,不能真讓皇宮成為了高牆大院,把親情擋在了外麵。」

李原名一愣,這稍微有一些不合禮儀啊。

哪有嫁出去的女兒,還能經常回娘家的道理?

這豈不是要讓天下人恥笑皇家的公主嘛。

可是,他不敢直接勸阻皇太孫殿下的提議,一個不好,可是要得罪人的。

他先是瞄了瞄朱元璋,發現皇上似乎並未不滿,再看了看楊靖等六部尚書,發現他們眼觀手、手觀鼻。

好吧,他就低著頭,當做什麼事情也沒發生。

最後還是朱元璋開口道:「胡鬧,哪有嫁出去的公主要經常回娘家盡孝的?」

要盡孝,那也是那些藩王,還有朱英。

朱英這一提議,看起來是為了朱元璋能夠享受親情,也為了那些公主們,可以進宮看望自己的母妃。

彰顯了皇太孫的仁慈。

可是於情於禮,這並不合適。

這個時候的女子,當真就是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輕易是不能回娘家的。

回娘家,那就代表著在丈夫那裡受到了欺負,又或者是直接被婆家給掃地出門,這是失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