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凱旋歸來的將士們被皇太孫喝趴下了(1 / 1)
查處寺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一來,這些寺廟裡麵還是有著一些得道高僧,其信徒無數,遍布整個地方。
楊士奇必須帶著幾萬衛所官兵強勢鎮壓,然後找出那些為惡者。
在不傷及百姓和無辜的情況下,想要毀掉一個當地的寺廟,難度不小。
一來,這地方上的一些官員可能都和那些寺廟有一些來往。
第二嘛,不少寺廟其實也是地方上的藩王,還有一些是地方上的官員為了業績,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修建了豪華的寺廟,招了不少的和尚。
就比如什麼滕王閣、黃鶴樓之類。
當然啦,為了安撫民心,一些並無大錯的寺廟,還是保留了下來。
隻是不再允許天下的所有寺廟,為佛像鍍金。
用朱英發布的昭告天下的告示的幾句話,大明的百姓連吃都吃不飽,那些和尚卻用黃金來渡佛。
佛語雲,佛不渡有緣人,然,大明現在的寺廟,是佛不渡貧寒人。
如此一來,這還是佛祖嗎?
佛門講究普度眾生,可是現在大明的一些寺廟,一些僧人,做出了傷天害理之事來,還算是佛門之人,還算是佛寺嗎?
這完全就是背離了佛門建立寺廟,讓百姓得以上香拜佛、祈禱平安的初衷。
佛祖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大明的官府不能不管!
佛法永遠不能大過國法!
這便是朱英的態度。
而皇太孫殿下都出麵了,支持楊士奇整頓佛門和道門,其他的官員也自然不敢說什麼。
有反抗者?
殺無赦。
這就是官方的態度。
就算是出現了一些反抗,還有一些寺廟和官府鼓動一些老百姓,直接攔住了官府,不想他們進入寺廟。
楊士奇直接讓人,把這些攔路的百姓抓起來,然後懲處了一些帶頭的人,讓他們伏法認罪,把自己被寺廟或者是官員派來,鼓動百姓的罪責都澄清了。
百姓們雖然愚笨,但是卻也知道什麼是大義。
楊士奇又是一個能說會道,更會做實事的人,直接以微言大義,還有皇太孫的聲譽作為保證。
是誰,讓大明天下的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
又是誰,帶來了高產的農物?
是誰,打造了堅船利炮,反攻東瀛,解決了大明東海之濱的倭寇之患,讓東海之濱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又是誰,從漠北蠻夷那裡購買了羊毛,製作成為羊絨大衣,讓百姓可以度過寒冷的冬天?
這一切,都是心懷天下萬民的皇太孫殿下親力親為。
而佛門和道門又做了什麼?
他們不僅僅霸占了百姓的良田,還在寺廟內,囚禁了一些女子,以供他們欺辱。
不僅如此,還借出高利貸,讓百姓無法償還債務,最終妻離子散。
愚昧的子民們啊!
你們清醒一下吧。
要是沒有大明的官府,要是沒有皇上和皇太孫的文治武功。
我們如今可能還在被元賊欺負,還在過著苦不堪言的低等人的生活。
皇太孫殿下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佛門和道門的所作所為,才會下令出手整頓佛門。
皇太孫殿下並非阻攔各位信奉佛門,阻攔各位上香拜佛。
而是想要保證你們上香拜佛的時候,拜的是真佛,而非這些作奸犯科的魔鬼!
不得不說。
在官方的大力宣傳下,還有楊士奇的鐵血手段,以及事後盡心盡力安撫民心。
整頓佛門和道門在後期變得十分順利。
各地百姓甚至是自發地開始告發那些無惡不作的和尚,還有一些,直接抓了和尚,燒了寺廟,把和尚押送給了楊士奇。
他們連地方上的官府都有一些不太相信。
而有一些官員也敏銳地嗅到了政治機會,他們連忙組織人,帶頭開始整頓自家地方上的佛門和道門,然後借此立功。
洪武二十九年的夏天。
這是大明整風運動的第一仗,後來的歷史上,對於這一次的整風運動給與了高度評價。
也對皇太孫朱英的文治武功和鐵血手段,高度贊揚。
因為這一次的整頓佛門和道門,清理了大明立國之後,佛門和道門的藏汙納垢,也阻止了他們的猖狂行為。
而這件事情之後,朱英也下令,州郡之中的寺廟,要按照規格招收僧人。
同時,也恢復了僧人的度牒。
沒有官府發布的度牒,也就成為不了僧人。
朝廷在吏部也成立了宗教司,專門管理地方上的寺廟和道觀,每半年進行一次巡查走訪。
又利用輿論,引導百姓正確地上香拜佛,不管是佛門也好,還是道門也罷。
不管是佛祖還是三清,既然想要祈求平安富貴,那就要以真心實意。
多行善事,多做善舉,上蒼自然會感應到。
朱英對楊靖、嚴震直、李原名、茹瑺、詹徽、夏恕六位六部尚書說道:「國法無情,但是國法卻也是有情,情理情理,人自然還是要先講感情,再講道理。」
「約束百姓並不能僅僅依靠一個冷冰冰,沒有曲直的國法。」
「朝廷如果能夠引導的好,百姓們自然不會再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
「因為他們心中清楚,一旦做了,官府就會調查出來,他就會依照大明律法受到嚴懲,二來,他也會知道,自己死後可能會下十八層地獄,受到判官的審判,可能永世不得超生,又或者,會進入畜生道受輪回之苦。」
「前者,是官府應該做的事情,而後者,則是我們要去引導那些寺廟和道觀,讓他們引導百姓向善。」
「如此一來,大明的百姓們才會在犯下大錯之前,會猶豫,會思考,自己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
「這才叫雙管齊下的約束。」
「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著它的道理。」
「佛門和道門就應該是引導百姓向善,讓百姓上香拜佛、祈求平安,得一個心安理得的地方。」
「而並非是勸道百姓直接皈依佛門,從此來個什麼六根清淨,無相無我的僧人。」
「一旦這大明的百姓,男的皈依佛門,女的去了尼姑庵。」
「那就後繼無人了啊!」
楊靖施禮道:「殿下心懷萬民,微臣佩服,能以佛門和道門引導百姓向善,這自然是最好的。」
「微臣以為此事乃是仁政,是大大的仁政。」
「百姓們愚笨,不知殿下仁心仁德,然我等作為臣子,理應為殿下分憂。」
「戶部願意嚴格監察寺廟和道觀占用土地情況,嚴格調查各地建造寺廟的規章製度是否存在違背大明律法的情況。」
「同時,也會安排人,大力宣傳理性拜佛拜神。」
其他幾位大臣,也連忙表達,一定會支持朝廷這一次整頓佛門和道門的國策。
朱英點點頭,把楊士奇這一次從應天府開始向周邊整頓的成果拿了出來。
「你們看看吧。」
十座寺廟八座惡,還有一座山匪窩。
這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寺廟和道觀的現狀,白天是開門迎客的寺廟和道觀,晚上就變成了偷盜、劫掠、殺人放火的惡魔。
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楊靖等人其實早已經見到了一些楊士奇整頓寺廟的卷宗,可是看到這些之後,他們渾身冰涼。
難以想象。
在如今看起來歌舞升平的大明江山社稷之下,還隱藏著這樣的人間煉獄般的存在。
朱英緩緩道:「此番過後,才算得上是一個朗朗乾坤的大明。」
「我打算每一年,都有戶部、吏部、都察院三司對各地寺廟進行走訪調查和暗中調查。」
「這種調查,不是年底,也不是年初,而是隨時隨刻隨地。」
「我們必須保證地方上百姓的安居,保證我大明的子民們可以不遭受這樣的禍患。」
「你們可以做到嗎?」
六位大臣連忙施禮,表示一定會做到。
這就相當於是軍令狀。
七月底。
參與東征的一些功勛乘坐定遠號回到了大明。
朱英帶著人,在凱旋門等著。
夕陽下。
趕了幾天路的徐輝祖、曹興、王弼、曹震、張翼等,安然歸來。
也有幾位侯爺戰死,更有幾萬人死於東征之戰。
不過,大明取得了勝利。
東瀛從此成為了大明的疆域,解決了東海之濱漁民們的威脅,保證了他們可以安居樂業。
這就是最大的勝利!
「殿下!」
城門前。
徐輝祖等人早早地下馬,大步走上前,單膝跪地,向朱英施禮。
朱英上前,扶起了徐輝祖。
「爾等都是我大明的英雄,東征之戰,彰顯了大明之國威,也為大明百姓帶來了更多的物資。」
「爾等,也都是我大明的功臣!」
朱英上前慰問了回來的所有將領,連那些戰死沙場的將領,都是摸了摸他們的骨灰盒,說了一些獎勵的話。
最後,又走到徐輝祖的麵前,高興地對他說道。
「走,今日咱們一起,來個不醉不歸!」
皇宮中,早就備好了酒水宴席,宴請這些為大明出生入死的將領。
這第一個節目,那就是宣讀朱元璋的聖旨,為徐輝祖等人加官進爵。
賞了封地,在東瀛,還加了俸祿,賞賜了白銀,以及一些羊絨大衣,琉璃飾品等等。
他們之所以參戰,之所以出生如此,還不是為了加官進爵,為了光耀門楣。
有的從伯爵升到侯爵,有的從侯爵升到了一等侯,再往上,那就是三等公。
大明的爵位是公、侯、伯,又分為一等、二等、三等。
像是傅友德的爵位潁國公,那就是一等公。
東宮的大殿內,朱英再一次喝趴了這些個大明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