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西洋艦隊到達忽魯謨斯(1 / 1)
根據如今大明的發展,糧食的儲備確實上來不少。
可想要養活千萬大明的子民,還是有著不小的壓力,特別是這應天府,每一天的大江上,都會出現很多很多船隻。
這些船隻運送的便是糧食。
應天府這裡儲備的糧食,是要用來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這些糧食不能動,那就隻能從其他地方調動,百萬人口每天都要吃啊。
要是沒了糧食,皇都內還餓死人,可就真的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話。
朱棣為何要遷都?
一個是因為天子守國門,北平府靠近漠北,在那裡,可以很快出兵漠北之地。
還有不少原因,其中便是因為應天府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繼續下去,整個大明的東南地區發展非常快,人口增長也非常快。
那時候的大明,有沒有什麼高產農物,糧食儲備不足,還要連年征戰,軍餉和軍糧也是一個問題。
最終,遷都北平!
如今的大明不太需要為糧食的問題而發愁,卻也要有儲備糧食的謀劃。
朱元璋已經老了,雄心不再。
見到朱英能夠征服東瀛,還穩定了漠北,如今不僅要下西洋,還要蠶食西南身毒、天竺等番邦。
他自然是支持的。
東征的成功,讓他看到了朱英的實力和能力,也就徹底完全地站在朱英這一邊,他想要做什麼,朱元璋都會支持。
……
鄭和、梅殷已經到達了忽魯謨斯。
這裡也就是後來的億浪。
他們在身毒、天竺、蘇門答臘、古裡等地,都建立了大明商會驛館。
同時,利用大明的堅船利炮,幫助一些國王平定了叛亂。
而這些國王為了和大明交好,送了不少的貢品,還打算和大明互通有無。
不僅如此,有一些國王還真的派遣了使臣,坐上了帆船,前往大明,親自送上他們的貢品,表達他們的誠意。
到了忽魯謨斯。
這裡的百姓過著的還是非常原始的生活,因為地理原因,導致這裡的地多鹽鹼,不怎麼長草木,更別說耕種什麼糧食了。
所以當忽魯謨斯的王,見到了大明的商隊,見到了那堅船利炮的時候,是震驚不已。
鄭和、梅殷站在定遠號的甲板上,看著不遠處那些忽魯謨斯的子民,以及最前麵的王。
「這又是一個比較貧瘠的國度。」梅殷道。
一路走來,也就身毒、天竺和蘇門答臘還有榜葛剌這四個地方,還算是物產豐富,並且氣候宜人。
特別是天竺,那真的是一個非常強的國度。
或許是因為佛教的發源地,也因為其地區處於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中,所以物產豐富。
而忽魯謨斯這裡,打眼一看,就覺得像是到了漠北之地一樣。
鄭和卻看向了更遠方。
「殿下有言,從這裡一直向西北,就可以到達一個內海。」
「這個內海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愛琴海。」
「在這裡,會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叫做羅馬帝國。」
「而我們此行的重要目的,便是要去看一看,這個羅馬帝國的實力。」
「而它在史書上的記載便是大秦。」
「相傳,當年唐朝時期,大秦就和大唐的邊關將士們有過交戰。」
「而殿下給出的解釋則是,大秦那時候是在追擊他們的叛軍,這才到達了大唐的西域邊境。」
「而當時,大秦的追擊大軍也就幾千人,因為長時間的長途跋涉,早已經人困馬頓。」
「再加上孤軍深入,不敢戀戰。」
「真要是對抗起來,那時候的大秦絕對是最強戰鬥力,比之鼎盛時期的蒙元鐵騎不相上下。」
鄭和從朱英那裡獲得了不少的西洋之地的帝國歷史知識,其中還有不少當地的風土人情。
他也都一一記在心中。
梅殷好奇道:「如此說來,這個羅馬帝國應該是我們這一次西行麵對的最強帝國?」
鄭和搖搖頭,「殿下還說,沒有什麼千年的王朝,羅馬帝國存在已經有快要千年的歷史了。」
「可惜,這樣的王朝最終還是因為內部問題,最終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其最大原因便在於自身強大,縱橫四野無人能敵。」
「卻也會因此而產生驕傲自大的想法,更容易養成什麼三教九流,貴族和平民以及奴隸這三個等級。」
「而最終,平民的生活越來越差,奴隸更是被壓迫地抬不起頭來。」
「也就會讓貴族變得越發驕、奢、淫、逸,而奴隸們在千錘百煉之下,練就了一身勇猛果斷的能力。」
「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羅馬帝國終將會亡於貴族們的驕奢、奴隸們的仇恨。」
梅殷奇怪。
既然羅馬帝國現在還在,並且還非常強大,為何殿下就能夠預知這個帝國的亡國原因?
要知道,他們可是連這些帝國見都沒有見到過。
要不是這一次隨著商隊下西洋,他還從未想到過,大明之外,還有更為廣袤的大地。
也有實力雄厚的天竺,更有那些千奇百怪的生物。
忽魯謨斯的王,帶著人,以最高的禮節,迎接了大明的使者。
忽魯謨斯稱之為神使。
他們覺得也就隻有神才能夠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艦船,也隻有神,才能教育出來如此高貴典雅的氣質的神使。
鄭和、梅殷帶著大隊人馬下了戰船,留下了一千多人守護艦隊。
隻要是有定遠號在,幾發炮彈下來,估計就能夠震懾那些有著不軌之心的人。
當然,大明是友好之邦,鄭和、梅殷也展現出足夠的友好禮儀,送了忽魯謨斯之王一個琉璃白玉玉璧。
隻是,到了這忽魯謨斯,也就真的有一些語言不通了。
不過人到底是靈長類的生物,就算是語言不通,卻也能交流。
雙方采用手勢慢慢地交流著,也就勉強可以互通。
大明在這裡,免費獲得了不少物資。
在忽魯謨斯的王和他們的貴族看來,和大明的人坐在一起,那便是一種殊榮。
鄭和、梅殷兩人帶著隊伍,還有忽魯謨斯的人跟隨,一起朝著西北前行。
走了差不多月餘的時間,終於見到了裡海。
然後繼續行走,又是半月的時間,到了另外一個海域,在這裡。
他們聽到了關於羅馬帝國的很多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