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朱元璋退位讓賢(1 / 1)

加入書籤

洪武三十年的十二月中旬。

大明派遣了將作監的工匠、普通工匠、民工、徭役,外加一部分監工,一部分衛所的護衛,吏部、禮部、刑部、錦衣衛等官員,一共是四萬人,前往琉球。

從福州東海乘坐帆船,不用半天就可以到達琉球。

此時的琉球溫度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麼的寒冷,就是潮濕的寒氣多了一些。

剛上來沒幾天,也有人出現了水土不服。

不過,修養幾日,用了一些偏方吃吃,也能恢復過來。

楊士奇的手中,早已經有了一份朱英畫出來的規劃圖,琉球三城。

山北城用來存放來自於東膠的貨物,也用來大明的一些南方地區的商賈,購買這些貨物。

中山城最為重要,這裡是西洋的那些富商們休息的地區。

這裡的街道要足夠的寬敞和平坦,水泥要用足,讓地麵非常光滑。

而且,這裡采用的也將會是水泥混凝土結構的小五層筒子樓。

看起來四四方方,也非常符合西洋人的審美。

至於山南城,則是西洋商賈存放貨物的地方。

他們隻需要把貨物運送到山南城,然後放在指定的倉庫裡麵,需要交易的時候,直接把貨物亮出來就行。

作為大明和西洋的貿易中心,這裡的一切都要為他們的交易服務。

大明會依靠商稅來獲取回報,同時,也會出手皇家商號的貨物。

有了進出口,大明內存的貨物才會外銷,同時,吸取西洋的財富。

他們的玉石,他們的鑽石,他們的高端人才,他們的知識,他們的技術。

閉關鎖國隻會讓中原的王朝變得驕傲自大,故步自封,總以為自己還是那個天朝上國,不願意睜眼看看世界。

朱英的生辰之後。

朱元璋去了仙島,以後都將會在那裡養老了。

臨走之前,他親自召開了一次大朝會。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官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上過這樣的朝會了。

朱元璋咳嗽了一聲,開口道:「免禮!」

陳公公上前。

「有本啟奏,無事退朝!」

禮部率先出來,啟奏了福州那邊的一些西洋使臣前來送貢品的事情。

然後是戶部啟奏,今年的一個大豐收,各地都傳來了喜報。

大明的糧倉都裝不下了,又立即建造了好幾個糧倉,用來存放紅薯等農物。

接著是工部,啟奏了大明的第二條水泥路的建設情況,蜀州、襄陽府、武昌府、應天府都在積極施工,估計到明年的六月份,就可以聯通使用。

一番啟奏下來。

似乎全都是好事兒。

朱元璋開心不已。

「咱大孫治國理政就是有一套。」

「咱不如也啊!」

百官們連忙低頭沉默。

朱英則是起身施禮,謙虛之後,歌頌了一下朱元璋的豐功偉績。

朱元璋欣慰地笑著道:「哈哈哈,大孫吶,咱的那些個功業,自有後人去評論。」

「今兒個,咱是想要做一件事情。」

朱英清楚朱元璋想要做什麼。

百官們有一些也已經猜到了,朱元璋的身體越發的不好,也是時候讓朱英登基大位。

這皇上還沒有駕崩,卻讓皇太孫登基大位。

按照禮法來說,一國不能有兩個皇上。

但是朱元璋是主動退位讓賢,讓朱英來治國理政,也不是不行。

唐朝時期的高祖和太宗,後來的玄宗,再後來,宋朝的宋徽宗和宋欽宗。

朱元璋主動退位,讓朱英登基大位,也算是功德圓滿。

「咱今兒個就宣最後一道旨意吧。」

王公公上前。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百官們低頭沉默以對,等到聖旨宣讀完畢之後,沒有人敢接話。

廢話。

這時候了,難道你還要說謹遵旨意不成?

就這麼希望皇太孫登基大位嗎?

一點兒眼力見都沒有。

朱元璋直接對朱英說道:「接旨吧。」

朱英無奈,隻好上前,雙手接過聖旨,「孫兒接旨!」

朱元璋伸手,王公公攙扶著他。

「這大明,以後便交給你了。」

「咱相信你一定可以帶著大明的千千萬萬的子民走向繁榮昌盛。」

朱元璋說完,走出了大殿。

朱英和百官站在那裡,恭送朱元璋。

等到朱元璋走了之後。

朝會繼續。

「如今,大明的第一批工匠已經到達琉球,建設貿易中心的工程,等到明年初夏才能完成。」

「在此期間,禮部還是要負責迎接西洋的使臣們。」

「還有,明年開春,鄭和、梅殷的商隊會回航,我希望到時候會有一個盛大的迎接儀式。」

「不需要太過於鋪張浪費,卻也能夠顯示大明的禮儀。」

「因為到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傳教士,一些西洋人跟隨商隊前來大明。」

「不能丟了麵子。」

「明白嗎?」

李原名連忙上前,躬身道:「臣,遵命。」

「各位。」

「盛世已經來了。」

「大明卻不會因此而停止發展的腳步,因為隻有一直走下去,才會有更美好的生活在等著我們。」

「以前,我們要用戰士們的熱血,才能征服那些敵人。」

「如今,我們可以用敵人的鮮血來彰顯大明的威名。」

「以前,我們連定遠號都不曾擁有,更不會建造,但是現在,我們卻能擁有這樣的堅船利炮。」

朱英伸手指了指自己的大腦。

「在我這裡,還會有很多很多的工藝,比如一日千裡都不在話下的火車。」

「又比如,能夠翱翔九天的飛機。」

「隻要我們一直發展,隻要是我們的工藝和我們的智慧能夠慢慢地提升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把他們都打造出來!」

百官們躬身道:「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我等謹遵殿下教誨!」

朱英需要的是做實事,並且有乾勁兒的官員,而不是隻會玩弄權術的官員。

回到了東宮。

秘書監的監正楊榮,恭候多時。

「殿下,今日奏折已經整理好了。」

原本建文二年才會進士及第的楊榮,如今被朱英破格提拔,成為了新成立的秘書監的監正。

此時,他已經二十七歲了。

朱英點點頭,坐在了書桌上,開始批閱奏折,楊榮會把他批閱的奏折開始送往六部。

不得不說,有了秘書監,再把一些奏折直接交由六部尚書和秘書監的人共同批閱。

朱英也輕鬆了不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