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治理西南,推恩令(1 / 1)
朱英和朱允炆站在了江淮河上。
「你知道,我為什麼會讓四叔去東膠嗎?」
朱允炆看了看身邊的朱英,回道:「不知。」
他確實想不明白。
朱英既然已經知道四叔的所作所為,為什麼還會讓四叔去東膠,讓他掌權。
這豈不是養虎為患?
朱英看著淮河水,看著大江大河,解釋道:「一個人的野心,是不可能被任何事情壓下去的。」
「而且,他是我們的四叔,更是大明的燕王。」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下,是不能把他如何,若想要使人滅亡,那就要先讓他瘋狂。」
「所以我讓他去東膠,給他一個機會,也給我一個機會。」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說道:「我不如你太多,看來,皇爺爺當初的決策是對的。」
「大明現在在你的帶領之下,已經快要趕上大宋時期,遠超盛唐,也不在話下吧。」
朱英背著手道:「皇權的更替,是避免不了這種事情發生。」
「畢竟那可是九五之尊,能夠掌管天下萬民的生死,權力之大,無人能及。」
「誰不想成為人上人?」
「剛剛,楊士奇來信,鄭和、梅殷的西洋商隊已經回來了,帶來的貨物之多,前所未有,可以讓大明在修建一條水泥路。」
「西洋的物資之豐富,還有西洋之地的那些帝國擁有的人才,讓我很羨慕。」
「我這裡有很多很多工藝,想要那樣的人才,可以修建很多很多利國利民之物。」
「可惜,大明現在的工匠們,沒有那樣的才能,連一些簡單的原理,都弄不明白。」
朱允炆看著朱英此時的氣質,便已經覺得有一些自卑了。
若果是自己,能夠做出這樣的功績來嗎?
恐怕,連那個位子都保不住。
畢竟還有四叔那樣的雄才大略、野心很大的親王,盯著那個位子。
「大哥,您下一步打算如何走?」
朱英開口道:「讓六叔去貴陽,帶著他已經訓練出來的王府親衛,鎮守在邊關。」
「到時候,我會安排人運送物資前往,把邊關之地打造的成為一個繁華的都城,以此來吸引那些窮苦的平民百姓前來大明落戶,成為大明的人。」
「讓他們自己把自己的地界慢慢地擴大,而大明不需要一兵一卒。」
「我們的物資很多,再加上,從東膠之地運送過來的徭役也很多。」
「後期,再從西洋那邊運送一些昆侖奴過來。」
「而你也要去雲南,和沐王府一起,建造邊關重城,吸引那些番邦的百姓。」
「拿下一個地方,建立一個重城,遷徙一些的大明的窮苦百姓,讓他們在這些城內擁有更好的待遇,從而變得富有。」
「這叫做物資積累。」
朱英說的話,讓朱允炆大為震撼。
他無法想象這樣的謀劃能不能成,又該如何去做,因為想要建立起來一個重城,可不是那麼簡單的,這其中需要的人力、物力還有財力也都太多了。
特別是在邊關之地,建立重城,僅僅是運輸一些物資,那都是一個很大的花費。
但是他看得出來,自己這位大哥似乎非常自信。
似乎,這樣的事情絕對能夠成。
……
六月初。
朱英回到應天府,第一件事情,就是寫聖旨,楚王朱楨為平西王,帶武昌三衛前往臨滄,在那裡,建造臨滄都城。
淮南郡王朱允炆為定南王,於鎮南王沐王府的沐王一起,前往雲南邊關,在百色建立重城。
而大明的貴陽土司和雲南土司以及沐王府,還有湖廣之地的官員,都要積極配合,調度物資支援雲南邊關。
這個調令,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還有大臣建言,想要削藩。
但是都被朱英給否決了,一些大臣還想要以死相逼,直接帶著人,跪在了午門外。
然而,朱英可不是這些大臣能夠隨便拿捏的皇帝,也不會做出歷史上,朱允炆那般被大臣逼迫,最後不得已處罰黃子澄和齊泰,而後來,又提拔他們的事情。
在大是大非麵前,朱英有著自己的判斷力。
倘若,這些藩王當真有異心,那就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舞台,讓他們能夠養出來自己的實力,然後名正言順地剝奪他們的藩王之爵位。
而不是像歷史上的朱允炆那樣,從弱小的藩王開始入手,結果在朱棣那裡碰了一鼻子的灰。
朱楨去了臨滄,當地的土司們自然不太歡迎,可惜,武昌三衛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隨之而來的是朝廷送來的物資,安撫了當地百姓的民心。
還是以工代賑的方式,隻要是願意幫助朝廷修築工事,就可以獲得一日三餐的機會。
如此養家糊口的活計,自然吸引了不少當地勞動力。
一邊修築都城,一邊修路,連接大理、貴陽、長沙、南昌、餘杭等地。
同時,這裡的地也非常便宜,朝廷一開放,就吸引了很多的商賈。
早在兩年之前,朱英就已經把地契給炒起來了。
讓手底下的不少商號成為了地產商,開始買地契,然後修建豪華的房屋,再轉手賣出去。
各個都城的一些破爛房屋,還有一些陳舊的房屋,也都被經手,成為了高等府邸。
因為大明現在有錢人多了啊!
這富人多了,對於高等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會提高,也就是物質生活需求高了,相對應的,也就出現了高物質生活的商品。
當朱允炆看到那些商人自動地幫助朝廷建立繁華都城,並且有不少人不遠萬裡,從西北之地遷徙到白色的時候,心中對朱英的佩服,已經是五體投地了。
服了。
真的是服了。
看來,自己還是適合當一個閒散王爺。
沐王府的人,和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恪守兩個王爺之間的禮節。
朱允炆也樂的清閒,開始勤於看書。
大明對西南之地的治理計劃,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因為朝廷確實有很多很多物資,來自於地方上的,以及東膠之地的,還有西洋之地的,都需要消化。
這也叫做,手中有錢、還有糧,完全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