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鐵鉉順勢而為治東南(1 / 1)
重商稅。
卻並非是打壓商賈的發展。
相反,朱英想要把自己從係統那裡得到的很多新型的技術拿出來,惠利萬民,就需要依靠商賈來實現。
就好比一個香水,還有一個香皂,還有大棚蔬菜等。
朱英不可能直接去組建工廠,再招收工人,然後把技術拿出來,製造出來成品的香水。
最後還要置辦店鋪來銷售,尋找管事,帶著香水跑遍整個大明。
他乃是大明的皇上,每天都要日理萬機。
根本就沒有這個時間來置辦工廠和店鋪,也不可能招人當管事,幫自己去管理一個工廠,憑借這幾個工廠就能養活多少百姓。
他是皇帝,真想要這麼做,也不是不可以。
一聲令下,工部就可以帶著人去隨便設置一個地方,建立起來一個工廠,接著招收工人,開始從事生產。
也會有不少商賈表示願意作為管事,又或者是中間商。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一家獨大,直接壟斷整個市場,導致大明想要出現廉價的香水,想要出現其他樣式的香水,想要創新生產技術,就是不太可能了。
唯有競爭,才能有創新。
也隻有商賈發展起來,讓更多的貨物出現在大明的百姓眼前,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才算是真正可以用係統給出的技術,改變大明百姓們的生活水平。
楊士奇從琉球回到了福州,順著福州到應天府的水泥路,緊趕慢趕。
這一路,讓他感受到了水泥路的方便,也感慨於當今皇上的決斷。
水泥路的建設其實看起來多少有一些吃力不討好,如果是其他的帝王,恐怕根本就沒有這個心思。
因為每一天花費的水泥和泥沙,那都是錢,不僅如此,還要給工匠們工錢,以前可都是直接征徭役,一分工錢都沒給,直接把運河鑿出來了。
大明現在幾十萬的工人,每人一個月是五個銀幣,那幾十萬的工人,一個月下來,差不多快上百萬的銀幣支出。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窟窿。
平常皇帝還真的沒有這個勇氣,敢提出給工匠們發工資的說法。
古往今來,皇上算是第一人。
「這麼快就到了南平城?」
楊士奇以前也不是沒有走過這條路線,當年前往琉球的時候,他也走過一次。
以前,可是用了差不多一天多的時間,才從福州到達了南平。
而現在,同樣是馬車,也是這水泥路,卻僅僅是大半天的時間!
早上辰時從福州出發,到了下午黃昏之前就到了。
這也太快了吧。
隨從的一位馬夫,是來自於福州城的人,也是經常負責為官老爺駕車的馬夫。
他回道:「大人有所不知,如今從福州到南平城這之間的路,在這之後,又修繕了一次,在這期間,搭建了不少石橋。」
「有了這些石橋之後,我們從福州到南平,快了很多。」
「一般都是早上辰時出發,可以趕在南平城關閉城門之前,到達南平城內。」
楊士奇點點頭,下了馬車。
沒有進入城內,也就感覺不到什麼叫做東南沿海城市的發展。
時值初春之末。
晝夜時間長短開始發生變化。
黃昏之下的南平城沒有福州那種省會城市那麼的繁華,可是當年那個小都城,如今卻車水馬龍。
因為一個琉球,讓福州到應天府這條路線成為了大明經濟命脈上的重要一條。
每一天,從應天府等地送達到福州的貨物,從琉球運送真金白銀到應天府。
如此往復就需要很多行腳商,行腳商隨行帶的貨物,也會沿途消耗掉一部分。
東南興盛之地,本就是繁華,現在有了這等機會以後,也更加繁華。
平坦的水泥地取代了以前的石磚路,就是人走在這樣的路上,也是一種享受。
楊士奇謝絕了南平城的知府盛情邀請,住進了驛館。
站在五樓樓頂的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大街上人來人往。
「南平城的發展還算是可以,本就是應天府到福州的落腳點之一。」
「當初,南平城的知府利用這個機會,把南平城的幾樣特色美食發展壯大,然後又是聯合了南平城的商會,對整個南平城修繕了一次。」
「從這之後,更多的行腳商都願意在天黑之前,感到南平城歇腳。」
「因為在這裡,不僅僅可以吃到美食,還可以享受南平城的繁華。」
在楊士奇身邊,站著一位身穿藍色錦衣的中年男子,留著山羊胡,看起來儒雅隨和,似乎對這南平城非常了解。
其實,他不僅僅是對南平城了解,就是這整個東南之地,他都走過、看過。
此人就是福建參政鐵鉉,也是明朝時期的一位名臣。
歷史上,他官至兵部尚書,在靖難之時,帥軍擊退過朱棣的大軍。
隻不過,此人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後被提拔起來,卻沒有完全得到重用的官員。
朱允炆寵信於致力削藩的黃子澄和齊泰,對鐵鉉、徐輝祖、耿炳文、盛庸等這樣的大臣冷落一旁。
導致鐵鉉在最後才力挽狂瀾,卻發現已經為時已晚。
朱棣攻占京師以後,就殺死了鐵鉉。
楊士奇被朱英重用之後,有一段時間,主張過整頓佛門和道門,在這期間巡查天下,認識了鐵鉉。
兩人是一見如故,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如今,楊士奇從琉球回來,將要去京師復命,很有可能從此一飛沖天。
鐵鉉卻並為因此而產生諂媚之意。
他是應了楊士奇之約,前來南平城。
「鼎石兄,南平城能如此繁華,不亞於第二個福州,便是有你的功勞吧?」
楊士奇是知曉自己這位朋友的性子和能力,是一個能乾大事的人,卻非常低調,從不會炫耀自己的功勞。
鐵鉉看著下麵的人山人海,回道:「嗯,我也隻是順勢而為。」
「皇上才是那個真正布局天下的人,一條路,當真帶動了這條路上的所有都城的發展。」
兩人從大明的以前,談到了大明的現在,也有過對大明的未來的暢想。
但是,談及以前,他們似乎有很多想法,談及現在,也有不少想法。
可是麵對未來,他們似乎都很少有主觀的臆想。
因為自從朱英出現之後,這個未來已經不是他們能夠想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