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以胡養胡,寧王的無奈(1 / 1)
吸引胡商定居北地,是朱英想出來的。
但是這種事情不能全都是他提出來,有一些事情,作為臣子的應當要承擔一部分。
這時候,徐輝祖就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他是大明現在如日中天、紅極一時的天子近臣,也是此番平定漠北的大帥。
朱英並非是擔心什麼功高蓋主,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他相信徐輝祖的忠心,卻不可能阻止別人對徐輝祖的誣陷。
把漠北的胡商吸引進入大明境內,漠北的那些部落也就失去了他們的行腳商。
胡商們會心安理得地趴在那些牧民的身上吸血,從而不必擔心什麼後果。
他們隻會想著讓自己在大明關內的家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著讓自己在大明擁有更多的錢。
朝堂之上。
文官們對於這種國策,多少還是有一些抵觸。
胡商就算是有錢,那也是化外之民,根本就沒有受到什麼教化。
他們進入關內定居,一個不好,暴起傷人,絕對是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李原名等人擔心這些胡商會把大明的北地慢慢地當做是他們的家,如此一來,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長城,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平安站出來開口道:「李大人此言差矣,倘若在漠北再一次建造長城,這等花費將會讓大明承擔更大的消耗。」
「如今,大明正在以修建水泥路的工程為主,要是再修長城,必然耽誤水泥路的鋪設。」
「這筆賬,就能夠看出來差距。」
「吸引胡商定居北地,他們可以放心地把漠北的物資以低價收購,再高價賣出。」
「他們賺取了錢財,也隻會在大明關內使用。」
「因為他們定居在關內,這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都需要錢財。」
「北地本就因為處於一個不毛之地,百姓們想要有一個養家糊口的生計,非常難。」
「胡商們定居之後,必然會帶動當地的百姓。」
「讓胡商定居關內,乃是一舉多得的國策。」
「胡商如若違反了大明律法,理應受到大明律法的懲處。」
李原名不說話了。
華蓋殿大學士淩漢卻站出來,開口道:「平大人所言有理有據,然則,這胡商們要是心存大汗,進入關內之後,並不把自己當做是大明的子民,還是以瓦剌人,或者是韃靼人自居,恐怕時間一長,容易突生變故。」
「引胡商入關定居,確實是一個良策。」
「然則,對胡商的管理,需要比大明的子民要更加嚴格,對胡商們在大明關內經商的商稅,也要比大明的商賈的商稅更重,才能壓製他們。」
「不然,要是胡商們利用漠北,賺取大量錢財,要是有什麼不軌之心,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
又有人站出來,支持淩漢的建言,引胡商入關可以,但是要對胡商進行壓製和約束。
朱英點點頭。
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元賊都能弄出來一個三六九等,如今的大明自然也是可以。
鎮守邊塞的親王們,得到了這個聖旨之後,就開始了引進胡商入關,定居在邊關之地。
漠北的瓦剌和韃靼這一次元氣大傷,胡商們也沒能落得一點兒好處。
聽到大明願意放開關口,讓他們定居關內。
一開始,他們是懷疑的。
可是,經不住有胡商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接著便是第二個、第三個……。
胡商們進入關內,需要交關稅,一人一百個銀元。
這對於有錢的胡商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他的家人也不是很多。
其實,關口的將士們早就收到一些消息,也會看機會收取關稅。
上麵是熱烈歡迎胡商進入關內的,他們不可能因為收取這個關稅,把胡商堵在外麵。
一百銀元,那是針對非常有錢的胡商。
一般都是二十,三十的收。
有商賈的引薦,這些進入關內的胡商們,需要在官府報備,也就是上戶籍。
有了戶籍,他們就算是大明的子民了。
再然後,就是購買房契,為了引進這些胡商,邊關之地修繕了不少房屋,建設成為新的坊間,專門賣給胡商們的,也好方便管理。
這房子賣給胡商,就要比大明的漢民要高很多。
畢竟,胡商們見到這大宅院,就已經歡喜的不得了,哪裡還在意什麼價格。
錢沒了,還能再掙。
這房子可就這幾套,先來後到,以後想買,怕是也買不到了。
胡商們也有過在大明關內經商的經歷,也說著一口比較流利的漢語,也對大明的一些律法,一些規則有過了解。
新華二年的五月之後,陸陸續續有不少胡商,離開了漠北,選擇在大明關內定居下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過上了關內幸福生活,吃著美食,享受著有錢人該有的生活。
他們自然不太想要回到瓦剌和韃靼。
同時,大明也放開了對漠北的封鎖,不管是胡商也好,還是大明的商賈也好,都可以自由出入關口,隻需要交關稅就行了。
關口開放之後,大明的邊地也就再一次變得熱鬧起來。
大寧。
寧王府。
寧王朱權看著物資名單,久久無言。
他知道自己在做著一件可能會因此而砍頭,甚至是抄家的事情。
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他更擔心自己以後連藩地都沒了,隻是空有一個寧王的頭銜。
在道衍和尚的勸說下,最終答應了八王聯盟。
同時,也挑起了瓦剌、韃靼和兀良哈的戰爭,見識到了大明如今的火炮裝備的強大,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老四根本就不是有什麼萬全準備,而是在刀尖上舔血,一個不好,滿盤皆輸。
「讓人把這些物資分下去吧,記住,一旦被發現,直接燒毀,處理好,不能讓人發現了。」
寧王無奈地對身邊的老者說道。
削藩,一直都是懸在他頭上的一把刀。
老者躬身道:「是。」
等到老者走了之後。
寧王又去了一個地方,見到了朵顏衛的一個校尉。
「脫兒不察的情況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