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王在晉在遼東中(1 / 1)
「朝廷於是命山海關的滿桂將軍移駐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往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到關城,又調動昌平、TJ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傳檄SXHNSD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遣。」
「尤世祿剛要整備出發,後金軍又分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而滿桂、尤世祿、和我則在城外與後金軍搏戰,死傷比較多,滿桂將軍也中箭負傷。」
「後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六月,後金軍撤兵,而後金軍撤兵時順道毀壞大小淩河二城。」
祖大壽說道這裡,略微沉默了片刻,才繼續說道:「這一戰被以「寧錦大捷」之名上奏朝廷!」
說到這裡,王在晉也聽出了祖大壽對所謂的「寧錦大捷」頗為不屑一顧。
在來遼東之前,崇禎皇帝就和王在晉提到過「寧錦大捷!」王在晉原本以為這是一次大勝仗,可是聽了崇禎皇帝的分析,直接就轉變了想法,同時也聽崇禎皇帝提到了一個詞匯,那就是戰略層麵。
這一次的戰鬥起因是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這已經是既定的事情了。
在得到了議和的承諾之後,皇太極直接兵發朝鮮,為的就是奪得朝鮮這個大的戰略後方。一旦拿下朝鮮,不但能夠得到廣闊的土地和糧食輜重,同時也能得到一個出海口。
如此一來,後金就打通了朝廷對後金海上的封鎖,使其能夠進行海上貿易。
無路是RB倭寇,還是紅夷藍夷,甚至是江南的有些走私團夥,後金能夠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多的火炮和補給。在SX和SX已經快要糜爛的當下,這個補給地對後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袁崇煥也有自己的戰略意圖,那就是趁著後金攻打朝鮮的時機,在大淩河築城,將自己的前線往前移動。
可是最終的結果呢?崇禎皇帝就給王在晉分析了,最終朝鮮丟了,毛文龍差一點被拔掉,如果不是毛文龍打敗了朝鮮和後金的聯軍,朝廷恐怕連皮島這個戰略要地也要丟掉了。
袁崇煥的戰略意圖達到了嗎?顯然是沒有,不但寧遠和錦州被圍困,新建的大淩河城也被毀掉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還丟了朝鮮,這也叫大捷?從整個戰略層麵上來講,這就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典型。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寧錦大捷」報到朝廷之後,朝廷雖然表麵上認了,但是在獎賞的時候,采取了區別對待。
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隻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尚書霍維華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辭去蔭襲子孫的賞賜,但魏忠賢不許。
七月,袁崇煥辭官回鄉,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督師兼任遼東巡撫,駐紮寧遠。
王在晉此時想到了崇禎皇帝的話,在承認了「寧遠大捷」是勝仗之後,自然不能夠在提袁崇煥的決策失敗,不然就是朝廷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找了一個不救援錦州的罪過,將袁崇煥的獎賞給壓了下來。
隻不過朝廷沒想到的是,袁崇煥做的更絕,直接來了一個憤而辭官。
當時的天啟皇帝看穿了袁崇煥的無能麵容,而且事後虛報戰功,偽造了「寧錦大捷」,還威逼朝廷,所以就同意了袁崇煥的辭呈,袁崇煥直接就回了老家。
萬年醬油男王之臣又被提了起來,剛剛離開遼東沒幾個月,王之臣再一次來到了遼東。這也是朝廷變相的承認了錯誤,前麵相信了袁崇煥,結果一個寧錦之戰打成了那個樣子,還做了一個「寧錦大捷」。
事實證明袁崇煥不行,那和袁崇煥不對付的王之臣,自然就是正確的,自然就把王之臣給換了回來。
如果天啟皇帝不死,估計袁崇煥的軍官生涯也就到此為止了,隻不過沒過幾天,天啟皇帝駕崩了,崇禎皇帝登基,將魏忠賢欽定逆案,直接下了大牢。這個時候,東林黨又開始鼓吹平遼非袁蠻子不可的論調。
袁蠻子也敢說話,直接就來了一個五年平遼的策略,說的崇禎皇帝是心花怒發。
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覺的自己是中興之君,克復遼土,自然就是自己的功績。既然袁崇煥有才能,自己大力支持他,五年克復遼土,那自己肯定青史留名,作為大明的中興之君。
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TJ軍務。
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崇禎皇帝於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朱由檢對此大加贊賞。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安慰皇上。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隨便應對。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該怎麽辦?」
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於是上奏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給臣,臣怎麽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崇禎皇帝此時已經被五年克復遼土的功勞弄得雙眼放光,怎麼可能會聽出袁崇煥的推脫之意?還大加贊賞,於是讓四部的大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袁崇煥害怕自己去往邊關以後,朝廷中難免有人會再次誹謗自己,於是將此事告訴崇禎皇帝,在大學士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賜給袁崇煥。
鑒於此前熊廷弼、孫承宗都因為受到排擠陷害,使自己的意願難以舒展,袁崇煥於是又上書說:「恢復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
「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鍵。怎麽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隻應當談論成敗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
「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了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
崇禎皇帝發了優詔答覆袁崇煥,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但袁崇煥上疏推不接受辭蟒袍玉帶。
在崇禎皇帝如此信任的情況下,袁崇煥再一次來到了遼東,萬年醬油男王之臣再一次打了一個醬油,屁股都沒坐熱,再一次離開了遼東,回到了京城,將位置讓給了袁崇煥,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袁崇煥到了遼東做了什麼?直接拿著自己的尚方寶劍砍了毛文龍,隻是因為毛文龍不聽話?說這裡麵沒有報復上一次「寧錦之戰」的意思,誰會相信?王在晉都不相信。
不過現在穿越的崇禎皇帝,自然不會犯歷史上的錯誤,袁崇煥還被按在京城,萬年醬油男王之臣將會被派往陝犧,王在晉開始坐鎮遼東。
王在晉看著祖大壽,又看了看滿桂,心中嘆了一口氣,終於明白了崇禎皇帝的苦心,為何不厭其煩,三番五次的和自己分析遼東的局勢,分析遼東的戰事,王在晉不禁感嘆:「皇上聖明!」
真的到了遼東,王在晉終於明白崇禎皇帝說的戰略層麵是什麼意思了。
一場戰爭,必須要有他的戰略目標,而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要看你的戰略目標是否達成,而不是看一場或者兩場戰役的勝利。顯然遼東是一個爛攤子,自己需要花費大力氣去收拾啊!
做了一個請的手勢,王在晉再一次對祖大壽說道:「祖將軍,請繼續!」
「自從寧錦之戰之後,關外沒太大的戰事,小的沖突和摩擦倒是沒斷過,也算是正常。」祖大壽看著王在晉,沉聲說道:「大帥,我還是那個建議,一定要出兵將朝鮮奪回來。」
「卑職得到消息,後金正在加緊西進,林丹汗派綽爾濟喇嘛去沈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兩鄂托克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林丹汗知道了自己的兩個鄂托克通款後金的事實後,不但沒有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反而討伐奈曼、敖漢,奈曼、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已經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