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中國人他們瘋了!(1 / 1)
京城,釣魚台國賓館一間保密措施極其嚴格的會議室內,氣氛看似友好,實則劍拔弩張。
中蘇雙方的代表團分坐長桌兩側,正在進行一場關於如何「共同研究」那架意外出現的RB-57D堪培拉偵察機的艱苦談判。
類似這樣的場景,半年多之前,曾經發生過一次。
雙方都是熟門熟路。
相比於上一次,這回顯得更加高端。
蘇聯人也更加的迫切!
因為堪培拉代表著現在電子偵察機的最高端水平。
這是高空高速偵察機,常年飛在兩萬米上的高空,老毛子在它上麵吃了不少虧!
如今有染指的機會,怎麼能放過?
會場空氣中彌漫著咖啡、茶葉和高級卷煙的混合氣味,但更濃的是看不見的、激烈交鋒的意誌力。
蘇方代表團團長,副外長伊萬諾夫,臉上掛著社會主義兄弟般的熱情笑容,但語氣卻不容置疑:「親愛的同誌們!我們對於貴方再次獲得如此重要的『戰利品』表示最熱烈的祝賀!這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的英勇和運氣!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航空工業體係和最頂尖的專家團隊。我們願意無私地提供一切必要的技術支持,幫助中國同誌徹底解析這架飛機的一切奧秘!這將是我們共同的成功!」
他大手一揮,仿佛已經看到了飛機被運回莫斯科的情景:「為了最高效地開展工作,我們建議,立即將飛機轉運至蘇聯境內的保密研究所,由我方專家主導,貴方可以派出優秀的工程師團隊參與學習。所有研究成果,我們必將與兄弟的中國共享!」
中方代表團團長,一位經驗豐富、以沉穩著稱的外交部領導,微笑著呷了一口茶,不緊不慢地放下茶杯:「伊萬諾夫同誌的熱情和慷慨,我們深表感謝。
中國人民確實一向重視友誼和合作。
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如此珍貴的實物,留在它的發現地——中國,進行深入研究,更為穩妥。
畢竟,這裡的『環境』它似乎已經『適應』了。」他巧妙地點了一下飛機詭異出現的方式,暗示所有權和主導權。
他繼續道:「我們非常歡迎蘇聯老大哥派出最頂尖的專家團隊前來指導工作,所有研究設施和後勤保障,我們將提供最高標準。
至於研究成果的分享嘛……」他頓了頓,笑容更加和煦,「既然是兄弟般的合作,自然應該體現出公平和互利的原則。
我們期待著在老大哥的幫助下,快速提升我國的航空工業水平,以便未來能更好地為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貢獻力量。」
話語柔和,但立場極其堅定:飛機必須留在中國,研究主導權在我,但想要參與其中獲得技術和資料?
拿實實在在的東西來換!
談判就此進入了艱難的拉鋸戰。
每一個細節都牽扯著巨大的利益。
焦點一:專家團隊規模與權限。
蘇方要求派出超過兩百人的龐大技術團隊,並要求幾乎無限製的接觸權限。
中方則堅持團隊規模必須合理(初步建議五十人),且所有接觸必須在中方人員全程陪同下進行,關鍵核心區域的接觸需經特別批準。
雙方就人數、專業構成、權限清單展開了逐條爭論,仿佛不是在談合作,而是在編製一份極其精細的軍事部署圖。
焦點二:技術交換清單。
這是核心中的核心。
中方根據國內急需和飛機可能帶來的價值,提出了一份長長的清單,包括:
完整的地對空導彈係統(薩姆-2)的生產技術、圖紙及部份生產線設備以及成型產品數套;
米格-19(後成為我們的殲-6)戰鬥機的全部配套裝備的技術資料和專利授權;(這一次是升級版雷達和配套的彈藥,飛機本體已經在上一次p2v電子偵察機時候完成了交易。)
大型噴氣式客機(仿製圖-104)的相關技術;
高純度半導體材料製備工藝、精密陀螺儀製造技術、高性能航空鋁合金冶煉配方等多項關鍵基礎工業技術;
相當於上次P-2V交換數額數倍的緊急工業設備、石油、糧食援助。
如果非得用金錢來形容一下這些要求的價值,估計不會少於二十億盧布!
這是當時的舊盧布。
若還沒有更直觀概念,那麼有資料表明,整個五十年代,我們總計欠了蘇聯大約六十六億盧布的貸款。
這些貸款裡,包含了東邊那場戰爭當中購買到的所有飛機、大炮、彈藥等等款項,也包括一五計劃之時所有的技術援助、裝備、材料等等費用。
這份清單讓蘇方代表倒吸一口涼氣。
盡管已經體會過一次,可是蘇聯代表依舊是被震驚到。
伊萬諾夫幾乎是跳了起來:「親愛的同誌!這……這簡直是……這超出了友好合作的範疇!
這是不可能的!
薩姆-2是我們最新的國防支柱!」
中方代表依舊從容:「伊萬諾夫同誌,這架飛機所蘊含的價值,想必您和您的專家團隊比我們更清楚。
它代表的不僅僅是某一項技術,而是西方航空電子和材料技術的最高成就之一。
它能幫助蘇聯節省多少研發經費和時間?
這些要求多麼?
一點都不多!
這又能讓我們的共同防禦力量提前多少年追上甚至超越對手?
用一些我們已經開始摸索的技術,去換取一個全麵領先的機會,這筆賬,無論怎麼算都是值得的。」
焦點三:研究成果歸屬與分享機製。
蘇方要求所有研究成果由蘇聯主導,中方享有知情權和有限的使用權。
中方則堅持共同擁有知識產權,所有研究成果雙方平等共享,並且中方有權獨立發展基於這些成果的衍生技術。
談判桌上,雙方據理力爭,引經據典,從國際主義精神談到具體的技術參數,從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整體利益談到各自國家的實際需求。
語氣始終保持著禮貌,甚至經常響起「為了友誼」的祝酒詞(以茶代酒),但每一句話背後都是寸土不讓的算計和博弈。
會議從白天開到深夜,又從天黑談到天亮。咖啡杯換了一輪又一輪,煙灰缸滿了又滿。雙方都有龐大的智囊團在後方提供數據和支持,每一個讓步或堅持都經過精心計算。
牛根生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他通過特殊渠道了解到談判的艱難和內容的驚心動魄。
他也不禁為中方代表的勇氣和智慧感到驚嘆。
這簡直是在用一架「天上掉下來的」飛機,撬動整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進程!
他知道,這場談判注定不會很快結束。
每一輪交鋒,每一個條款的敲定,都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周的反復拉扯。
但這架意外而來的「堪培拉」,已經如同一顆投入湖麵的巨石,其引發的漣漪正在深刻影響著兩個社會主義巨人的關係,以及未來世界的力量格局。
首先影響到的,是蘇聯領導人的心態。
他要快!
這讓蘇聯談判人員十分的憋屈。
而牛根生,作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則靜靜地等待著,看這場由他引發的盛宴,最終能為國家換來怎樣一桌豐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