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22,酒吧偶遇(1 / 1)

加入書籤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38]、程畿[39]等戰死。劉備退至永安。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40]

病逝白帝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托孤於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受詔。同時,劉備囑咐太子劉禪事諸葛亮如父,並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96][115]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葬惠陵。[41]

主要成就編輯播報

郵驛建設

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辟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漢中與關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白水關周圍的山上布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裡間設置了一係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蜀漢與北方的魏和東邊的吳之間,皆有通信往來。史書記載:名士許靖在蜀漢任太傅後,和他過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都不斷有書信往來,「申陳舊好」。《三國誌》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寫給許靖的信,稱「前夏有書而未達,今重有書,而並致前問」。魏國其他大臣和蜀漢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國官至尚書仆射的陳群,就曾有書信給諸葛亮,打聽蜀漢尚書劉巴的消息。蜀漢與吳國的友好書信往來更多,陳震在出使吳國的時候就曾與吳國關將說道此事。[42]而諸葛亮與兄諸葛瑾、大將陸遜都常有書信上的往來。

蜀漢郵驛的特點是幾乎沒有車傳,郵遞大部用驛馬傳送,從事此項工作的人稱為「驛人」。這大概是因為蜀國地處西南,大部為僻遠山區,道路不整的緣故。[43]

製定蜀科

法正

法正

蜀科是蜀漢的法律,劉備初入川時,百廢待興,乃命當時對典製、舊法熟悉者許慈、胡潛、孟光、來敏典掌舊文、草創製度。在平定益州之後,便著手製定典律,據《三國誌》記載,參與蜀科的製定一共有五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44]蜀科的具體內容已經丟失,但是據《諸葛亮傳》記載,蜀漢雖然執法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45]

劉備對劉表、劉璋的大赦製度作了批判,而諸葛亮也指出了劉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認為,劉璋實施的所謂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攏人,用美好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而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46]不但包含了法家認為法治優於德治的觀念,也體現了法家理論建立的基礎——性惡論。

劉備諸葛亮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而蜀漢後期,執政者費禕多次施行大赦,大司農孟光引諸葛亮、劉備故事對費禕進行了強烈的斥責。[47]

歷史評價編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