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兵圍大梁(1 / 1)
戰爭的齒輪一旦啟動,便再難停止。
嬴政的耐心在等待中逐漸耗盡。
姚賈的離間與賄略雖在魏國朝堂掀起波瀾,卻未能使其不戰而降。
尉繚規劃的水攻方案已然完備,王翦大軍壓境形成的巨大壓力,也隻讓大梁城的守備更加森嚴。
終於,一道冰冷的王令自鹹陽發出,快馬送至前線主帥王賁手中:
「不必再等,速攻魏地,兵圍大梁!」
王賁,這位繼承了其父王翦軍事才能的年輕猛將,早已磨刀霍霍。
得令之後,秦軍這台高效的戰爭機器立刻爆發出駭人的能量。
鐵騎縱橫,步卒如潮,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魏國發起了排山倒海的進攻。
魏國精銳早已在歷次與秦的交鋒中損耗殆盡,剩餘城防軍隊在王賁銳不可當的兵鋒麵前,脆弱不堪。
一座座城池或被閃電攻克,或望風而降。
秦軍兵鋒所向,卻未遇到像樣的抵抗,便如狂風掃落葉般,迅速席卷魏國大部,兵臨大梁城下!
消息傳回鹹陽,嬴政並未顯得過於欣喜,這一切本就在預料之中。
他更關心的是大梁這座最後的、也是最堅硬的堡壘。
章台宮內,嬴政、尉繚、李斯、林青再次齊聚。
前線的軍報攤開在案上。
「陛下,王賁將軍已完成對大梁的合圍。」尉繚指著地圖。
「大梁城高池深,存糧極多,守將也抱定了死守的決心。強攻之下,我軍傷亡必巨。」
李斯接口道:「姚賈傳來消息,魏王假和部分權臣仍存僥幸,認為我秦軍久攻不下必會退兵,一直期待著趙、楚來援。」
嬴政冷哼一聲:「冥頑不靈!看來,唯有行最後一策了。」
他的目光投向尉繚,水攻之計勢在必行。
尉繚深吸一口氣,鄭重道:「陛下,水攻方案萬事俱備。
隻需掘開鴻溝堤壩,引黃河之水灌城,多則三月,少則一月,大梁必破!然……」
他頓了頓,聲音低沉下去。
「水勢無情,一旦決堤,大水漫灌,城內數十萬軍民……恐十不存一。
且大梁城及其周邊沃野,恐數年之內難以恢復生機。」
殿內氣氛瞬間凝重。
這是一條絕戶計,代價是數十萬生靈和一片富饒的土地。
林青聞言,心中劇震。
他知道歷史上確有水淹大梁之事。
但當這一切有著自己的參與而發生時,那種屬於現代人的道德沖擊感無比強烈。
數十萬人!
那不僅僅是數字,那是活生生的人命!
他立刻出列,聲音因急切而有些發顫。
「陛下!尉繚先生!水淹大梁,雖可破城,然傷天害理,有傷陛下天和,更恐損及國運龍氣!
此舉必令天下震恐,山東六國子民皆會視我大秦如虎狼修羅,恐怕會激起更劇烈的抵抗,於未來統治大大不利!望陛下三思!」
嬴政目光銳利地看向林青:
「先生豈不聞『慈不掌兵』?
若能以最小傷亡拿下大梁,結束戰事,便是拯救了更多我大秦將士的性命。
至於天下人如何看,待天下一統後,自有史書評說!
先生莫非有更好的破城之法?!」
「臣……暫無更好破城之法。」林青坦誠,但他話鋒一轉。
「然,臣請陛下,在水攻之外,另做一手準備,或可減少些殺孽,亦能保全陛下仁德之名!」
「哦?何種準備?」嬴政挑眉。
「製作竹筏!」林青清晰地說道。
「我軍多為北人,不習水性。一旦大水漫灌,我軍亦無法立刻進城肅清殘敵,接收城池。
若此時能備有大量竹筏,則一可載我精銳軍士於水上作戰巡邏,防止魏人乘舟船突圍;
二來若見有浮於水麵、沒有反抗之力的魏國百姓軍民,或可救起一二。
此舉雖救不得所有人,但能救一人便是一人。
如此既能彰顯陛下仁德,亦可為戰後迅速恢復大梁生機留存些許人力啊!」
殿內再次安靜。
巨大的殺孽會帶來不幸,昔日的武安君白起便是先例!
李斯和尉繚都露出思索的神色。
嬴政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案幾。
他不在乎什麼仁德之名,他在乎的是實際利益和代價。
不過,林青的話點醒了他兩點:
其一,秦軍確實不擅水戰,大水之後如何有效控製水域是個問題;
其二,一座死城對未來的統治確實毫無益處,若能保留部分人口,恢復起來會快很多。
至於救人本身,不過是順帶可宣傳的「仁政」罷了。
「製作竹筏,需多少時日?耗費幾何?」
嬴政問向尉繚和李斯,他對林青的提議心動了。
尉繚估算了一下:「大梁周邊有竹林,取材方便。
可征發後方民夫連夜趕製,並不延誤水攻之期。
耗費雖有一些,但於大軍開支而言,不足一提。」
李斯也道:「此舉確能稍緩屠城之酷烈,於戰後安撫魏地人心或有奇效。」
嬴政沉吟片刻,終於做出決斷:
「好!便依先生之議!
尉繚,水攻之計照常進行,務必盡快!
李斯,即刻下令征調民夫,砍伐竹木,趕製竹筏,數量至少要能載五千軍士!」
王令即刻發往王賁軍中,令其一邊準備決堤,一邊接收並使用竹筏!」
「臣等遵旨!」幾人領命。
嬴政最後看向林青,眼神深邃。
「先生仁心,寡人知之。
然,戰場非兒戲,刀劍無眼,大水更無情。
竹筏之用,首要在於助我軍控水作戰,其次方為救人。
此中分寸,望先生明了。」
「臣明白。」林青躬身。
他知道,這已經是嬴政在冷酷的戰爭邏輯下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
他無法阻止這場災難,隻能盡力在災難的邊緣,盡量拯救一些人的性命。
王令迅速傳達。
前線,王賁在加緊圍城,準備決堤的同時,分派出大量人手,配合後方趕來的民夫,深入周邊竹林。
砍伐粗壯竹竿,用堅韌的藤條、繩索捆綁結實,製作成簡易卻實用的竹筏。
一時間,大梁城外,一幅奇特的景象上演著:
一邊是殺氣騰騰,磨刀霍霍的秦國大軍和正在被悄悄挖掘的堤壩;
另一邊則是成千上萬的民夫和兵士,如同忙碌的工蟻般,將無數竹筏製作出來,整齊地堆放在地勢較高處。
城內的魏兵透過城垛,望見城外秦軍不急於攻城,反而在大量製作這種水上的物事。
初時疑惑不解,旋即有聰明者聯想到大梁的地勢和周邊的水道,頓時麵無人色,驚恐萬狀!
然而,他們被困孤城,突圍無望,隻能眼睜睜看著死亡的陰影不斷逼近,城中恐慌絕望的情緒日益蔓延。
林青獨自站在鹹陽宮的高處,遙望東方,心情沉重。
他知道,歷史的車輪正無可挽回地碾向那條既定的軌跡。
他提出的竹筏,在這場巨大的災難麵前,顯得如此渺小和無力。
但他依然希望,當滔天洪水吞噬那座堅城時,那些粗糙的竹筏,不僅能成為秦軍勝利的工具,也能偶爾成為承載生命的方舟。
希望從死神手中,搶下多幾顆生命的火種。
這或許是他這個穿越者,在冰冷殘酷的歷史麵前,所能保留的最後一點溫暖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