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因果?吾便是天大的因果(1 / 1)
尊佛說道:「善者或因前世善緣,或因今生惡緣,或成來世善緣;惡人或因今生惡緣,或因前世善緣,或來世償還。」
「業力無窮,所經行為,確定其自果。」
「然,因果未熟故而難明。」
意思是,善人或許是因為前世所積功德,使今世頗有家資救人無數,但今生有惡緣,所以被惡人所殺,但來世亦會有善緣。
而惡人因為前世之緣成了惡人,卻也享受了半生榮華富貴,今世之惡,將會在來世償還。
但宿何年也隻是用可能來進行闡述。
因為條件不夠充分,因果未熟,所以不能做出判斷。
「因果難斷,又該何解?」老佛繼續詢問。
天佛尊回道:「果報成熟,因果自解。」
「哼!吾由質疑而來,因惡而生,為滅佛而存在。」魔佛波旬更是直截了當:「吾魔佛波旬便是爾等偽佛之果報!欲界便是爾等佛門最大的因果!」
因果?
魔佛波旬自身就是天大的因果!
「爾等既種下因,便不敢承擔該來之果嗎?」
三麵六臂之法相殺氣騰騰,若非姬青陽坐在那裡,這句話說完,他就該掀桌子動手。
玉菩提道了聲佛號:「阿彌陀佛。」
「非也,若我等不敢承擔後果,便不會有今日這場法藏論道。」他繼續說道。
昔日之因,意外促使魔佛波旬誕生,這是一段因果,魔佛波旬要報復佛門是另一個因,這個因又促成另一段果。
用方才的話來說就是果報未成熟。
其中有佛門的果報,也有魔佛波旬的果報。
眾人坐在峰頂,周身隱有氣機浮現,蒼皇在此時出言提問道:「佛能斷因果嗎?」
姬青陽不擔心眾人在此時突然大打出手,君不見就連魔佛波旬都有所克製,歸根結底還是他們拳頭不夠大。
此時選擇翻臉有百害而無一利,若選擇全麵開戰,更是後患無窮。
魔佛波旬再如何自信都需要反復權衡。
不同的氣機在辯法中碰撞,彼此的心念與道路似乎在交鋒。
「佛不能斷因果。」宗佛回答:「善因或許會得惡果,惡果未必不為善因,因果循環,唯有厘清方能不昧因果。」
「將因果斬斷自能分解。」天佛尊則說道。
尊佛說道:「斬斷因果,雖是斷絕惡業,亦是斷了善行。」
「那蒼生之心緒又要如何平復?」第一次參與這種大型辯法的摩訶涅,並非露怯:「諸位皆慈悲為懷,但誰為那些無辜者著想?他們不像諸位這般有大覺悟。」
「那這樣的慈悲,對他們來說公平嗎?」
宗佛道:「不昧因果,萬般果報吾皆願受。」
「蒙昧之人如何能看清因果?」魔佛波旬對此很是不屑:「爾等皆是不願麵對罷了。隻要眾生皆入我欲界,萬般因果,大可盡加吾身,以助眾生成道。」
「以眾生之苦全爾等所謂慈悲,不是虛偽是什麼?」
作為欲界之源頭,魔佛波旬比在場眾人有更多優勢,因為他所言便是欲界之真義,無需像眾人那般引經據典。
「魔佛所言非是眾生之領悟。」九界佛皇對此並不認同。
「眾生求不得,悟不得,吾代眾生悟;眾生看不清因果,吾代眾生看清。」
魔佛波旬之三麵看向在場眾人:「吾將眾生之因果擔起,將眾生之罪業擔起,何錯之有?」
「以爾等方才所言,有因即會有果,那吾魔佛波旬肩負如此因果與罪業,早該灰飛煙滅,又如何能與爾等辯法?」
若拋開欲界的修行之法不談,或者對欲界沒有太過了解,那此刻聽到魔佛波旬所言,或許會意動。
但如果拋開那些,那也談不上是大道之爭。
天佛尊詢問:「眾生需要魔佛幫他們領悟嗎?」
「三口之家,父慈母賢子孝,乃因一人信仰欲界而行弒親逆倫之舉,家庭支離破碎,眾生可願魔佛助他們成道?」
不同的理念在此時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魔佛波旬反駁道:「妻助夫成道,子助父成道,乃是符合綱常倫理之美談。」
「父母助子女成道亦然。」
「歸吾欲界,自可得證大道,得享大自在。」
「或者可以退一步講,父殺子,乃是子前世之惡緣,如今不過是果報成熟,既然是因果循環也就談不上弒親逆倫。」
辯論之餘,魔佛波旬引用尊佛所言,予以曲解後作為兵器攻擊天佛尊。
「但魔佛並未考量眾生是否需要,亦未考慮眾生是否願意,這樣的選擇、這樣的領悟皆非出自本心,已然踏入歧路。」
九界佛皇未與魔佛波旬談綱常倫理之道,因為這個陷阱太明顯。
「有多少業報吾都接著便是。」魔佛波旬坦然與眾人說道:「爾等做不到,可不代表吾與爾等同樣無能。」
「……」
若非姬青陽現在就坐在那裡,此刻必然已大打出手。
這種絕對的大道之爭誰都說服不了誰。
勝負,要看哪方能打贏。
交鋒的氣機並未分出高下,而是陷入僵持。
理念與大道碰撞,與修為關係不大,不是根基深厚就能在交鋒中獲勝,而是看誰的心境修為更高深,看誰的信念更加堅定。如果在過程中被別人說服即是一敗塗地。
「既然如此,第二題畢。」姬青陽見眾人似乎不打算繼續進行辯論,便喊了終止:「第三題請眾人論述何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殺生與因果之後的第三題,同樣不是很高深的問題。
其核心便在「心」之一字。
行差踏錯即是萬劫不復,真正的交鋒,也會從這一刻開始。
「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隻見尊佛雙掌合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為慈悲。」
「所謂「屠刀」乃是對「道」的執著。」九界佛皇語氣平和道:「對道愈是執著,愈無法領悟而得道。」
「一如欲界以成道為目的行諸般事,亦不過是將自己困鎖在其中,妄念叢生。」
「哪怕生死已經不是障礙,但心中對道的執著,令人不得解脫,唯有開悟、放下,方能得大自在,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