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禮送光尊圓寂/升天(1 / 1)
繼諦悟修者與帝如來之後,玉菩提是第三個因蒼皇而死的佛門高僧,這樣的戰績,他已經遠聖魔佛波旬。
畢竟,截止到當下魔佛波旬隻伐滅菩提界。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事論事,無論真相究竟如何,傳出去的都不會是蒼皇逼死光尊,而是光尊功行圓滿,於昔年悟道的聖菩提下涅槃,因為這同樣是事實沒錯。
至於天佛原鄉歸於「熾盛光如來」一事,還要追溯到過往。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可還在那裡放著呢,其所代表的,便是佛門各脈對蒼皇的態度。
即蒼皇有「教令輪身」於佛門,號熾盛光如來或熾盛光佛,屬密宗密教金剛界曼荼羅。
當下,軒轅皇朝尚未推行「棄教存法」,佛門知曉這一層身份的人,隻有以天佛尊為代表的極少數,事成定局,將來再想要反製無疑是難上加難。
軒轅皇朝用兩千餘年時間,證明了蒼皇理念與所行道路的可行性。
就算像元佛、宗佛、尊佛與天佛尊等,他們沒有加入皇朝,心中卻對蒼皇懷有敬意。
佛門內或有陰謀家,或根基深厚,但這部份人的修持注定他們不是真高僧。似光尊這般與蒼皇道路不同,卻能為雙方共同信念而獻身者,方能稱得上「大德」二字。
「多謝。」姬青陽又道:「抱歉。」
玉菩提詢問:「帝君後悔嗎?」
「不悔。」
「貧僧亦不悔。」
「光尊可還有其他事情要交代?」
「貧僧曾有一段緣法,其名龍霞,乃尊佛外門弟子,但他之緣法不在尊佛與西煌佛界,他與佛門之緣法應在貧僧之身。
是故,貧僧將唯識宗法門傳給他,得了他一段因果。」
關於龍霞,姬青陽關注過,不過這條線由香九霞親自負責,他說道:「龍霞與逍遙因緣結為好友,曾被推薦去鹿苑一乘修行,與佛皇亦有一段緣法。」
玉菩提頷首:「這段緣法,如今貧僧便交托給帝君。」
「嗯。」
「此外,關於魔佛波旬……」
「魔佛波旬方麵我比光尊做的布置更多,光尊大可放心。」姬青陽出言打斷光尊再來之言。
玉菩提頓了頓,轉而道:「那帝君可否與貧僧交個底?」
姬青陽輕描淡寫回答:「天機不可泄露。」
「罷了罷了。」
隻見玉菩提輕輕搖了搖頭,自地上起身,向對麵之人一拜——
「唯識·玉菩提拜別帝君。」
姬青陽亦站起身:「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華紅。」
「青颺禮送光尊。」
天台宗,又稱「法華宗」,天佛尊除了是唯識宗高僧,亦是法華宗高僧。此刻姬青陽便以法華宗理念來闡述玉菩提當下狀態。
也就是天台六即佛:
理即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與諸如來無二無別。雖然眾生尚未覺悟,但其內在的佛性從未減少或缺失。
這一階段強調佛性的普遍存在,即使眾生尚未修行,佛性依然具足。
名字即佛:指通過聽聞佛法或閱讀經典,了知自己本具佛性,並開始理解佛法的意義。
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通過「名字」,也就是即佛法的概念通達佛性,但仍未實際修行。
觀行即佛:指在理解佛性的基礎上,開始實際修行,如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等。
這一階段的修行者能夠降伏煩惱,但尚未完全斷除。
相似即佛:指修行者通過深入修行,達到六根清淨,斷除見思惑,製伏無明。
雖然尚未真正證得佛性,但已與佛性非常接近,仿佛真證。
分證即佛:指修行者分斷無明,逐步證得中道之位。
這一階段的修行者已斷除部分無明,證得部分佛性,但仍未完全圓滿。
究竟即佛:指修行者斷除最後一品無明,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達到妙覺位。
這是修行的最高階段,標誌著完全成佛。
當下,玉菩提便處於「相似即佛」,但他不會一直停留在該階段,他還有一段路要走,最後這段路蒼皇就算修為通天也幫不了他。
接納那段被加密過的「信息」後,玉菩提將定光梭羅留給姬青陽,離開天佛原鄉。
「帝君?」
同樣起身的霜旒玥珂看向身旁的青年。
姬青陽詢問:「聽懂了嗎?」
「沒有。」
顯然,連書都沒看多少的霜妃,對佛學與機鋒基本沒有了解。
「沒有就沒有吧。」
出言同時,姬青陽伸手攝來定光梭羅,這是支高逾一丈的木製禪杖,通體金色。杖頭是一株菩提樹,上飾七寶,與杖身連接處乃取十二品蓮台作為意象,雕有十字金剛杵,四麵分別墜有兩枚金鈴以及兩枚銀塔,塔下有七寶掛墜。
蓮台下有約莫半尺花紋,下方點綴有寶石與銀飾,再往下,便是光滑的杖身,杖尾則以經幢為意象。
定光梭羅一體渾成,裝飾亦非外來,而是佛法匯聚所成。
它是由玉菩提以一株獨特的菩提樹煉成。
叮鈴鈴——
清脆鈴聲響起,接觸剎那,唯識宗精要悉數向姬青陽呈現。
霜旒玥珂看到這幕目光頓時一亮,那是一種非常獨特,她不知該如何形容的景象,讓她心跳陡然加快了兩拍。
…………
梵宇群峰,涅槃萬因頂,一頭閉著眼睛的白鹿拾級而上,其周身有九色光華環繞,腦後有一輪背光。
百卷經,千般願;
色與空,彈指間;
輪回路,有萬次劫;
求不得,閉上眼。
一生功名忙如燕,
浮塵落花觀不倦,
涅槃究竟尋常事,
有情處,無緣。
白鹿化作一名頭頂鹿角的白衣修者,他雙手合十,繼續拾級而上。
每一步踏出,身上氣機便會衰落一分,功體便會衰減一分,似要回歸久遠之前,修者初次前來此地時的狀態。
口中念,心中言;
現世報,卻方便;
修行路,無明盡;
幡動時,莫等閒。
一身功名輕如煙,
最苦人無再少年,
醉時引火醒時眠,
貪嗔癡,看見。
最終,修者重新來到聖菩提之下,此時他已經與常人無異,功體盡散,舍諸功德,空洞的眼眶中卻有靈光閃動。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