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白蓮傳薪火,真龍臨神朝(1 / 1)

加入書籤

素清閱死了,這個消息有如狂野的火勢般燎燒開來,沒有人能置信,卻也不得不相信,因為傳出消息的是雄踞天下的軒轅神朝,是統治神州七成以上疆域的龐然大物。

帝青颺雖未下皇令給「文淵先生」追封或者風光大葬,但作為軒轅神朝吏部郎中,該有的待遇沒有一絲一毫克扣。

等於這位無數人口中的聖皇親自說明此事。

上皇·帝青颺,軒轅神朝之主,有著當世無人能敵的實力,以及一統天下的野心,其能為深受神朝外各方頂級勢力的忌憚,軒轅神朝強大的力量更令不少潛藏在暗中的陰謀家膽寒,不願意出山與之為敵。

神朝的旗幟尚未掃遍神州,但連三尺童蒙也聽說過帝青颺的名號。

老三教與欲界兩方勢力,除了缺乏有力的領導者統籌大局,雙方互相不信任,追求不同,無法同心協力麵對軒轅神朝;還有一點就是哪怕綁在一起,門人弟子相加亦難抗神朝兵鋒。

至於其他一些中層、基層門派以及勢力,要麼本身受限於立場,要麼半隱世,對江湖上的爭鬥完全不在意。

而像丘山百妖路這般勢力,因為五代亂政隻能選擇暫避鋒鋩。

素清閱的身亡對神朝外的勢力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這代表神朝變法會停滯,各方勢力在短時間內可以緩一口氣,尤其是素清閱並非遇刺身亡,而是在先天人群體中非常難見的「天壽已盡」。

三百五十六,少年英傑,英年早逝,這個年歲比起許多後天武者都不如。

對軒轅神朝而言這是痛失棟梁,但對神朝內的某些人與勢力而言,同樣是一個好消息,素清閱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實在太過巨大,因為一點小過小失,就把人往死裡整。天底下、官場上像這麼死心眼的人少見,自其就任吏部郎中立身變法最前線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押上斬神台,被抄家、株連者亦眾。

然而。

尚不等他們從驚喜中走出,一條經由禦史台審批的皇令昭告天下。

東龍定宗任軒轅神朝吏部郎中,全麵接掌素清閱的權力,立身變法革新最前線,此外,變法的具體內容也進行了調整,但大方向不做變動。

一個一百八十二歲的年輕人,一步跨越,成為神朝吏部郎中。

看上去有些不合規矩,但……

禦殿決議召開,諸公投票,東龍定宗通過相應的考核,方才坐上那個位置,此外他也拿出了能夠足夠有說服力的成果,變法革新改向,就是因為他拿出的成果。

《耜經》、《移山經》、《運經》、《歸墟經》。

與上一任吏部郎中素清閱不同,東龍定宗身披禦賜天衣「九州同」,權力更大,對各方勢力而言更危險。

畢竟,在就任吏部郎中前,素清閱隻是世外書香有些名氣的後輩,東龍定宗卻在神朝外的江湖上整出件大事,然後一失蹤就是百餘年,再出現時就已經是軒轅神朝高層。

也是在消息傳開後才有人反應過來,自己其實見過東龍定宗,隻是沒有認出。

而像有關注過他的太學主等人,聽到消息後同樣訝異,他們不認為,帝青颺此舉是將東龍定宗架在火上烤,那就是軒轅神朝要有大動作,可惜他們不是神朝所屬,有些消息,就算修為再高也接觸不到。

身處漩渦中心的東龍定宗內心反而很平靜。

怎麼說呢。

參與了一次禦殿會議後,他重新反思,自己還是太年輕,將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文淵先生傳下來這份薪火很是復雜。

禦殿上的派係……更加復雜。

東龍定宗結合所見、所聞以及個人感悟,將之做了大致劃分。

以司空、司徒為首的一派,看似與神朝宗室關係密切,實則貫徹「從道不從君」,他們選擇帝青颺是因為帝青颺是能找到的最好的選擇,誌同道合是一切的大前提;

以武神為首的一派心懷天下,但在遇到帝青颺之前,沒有綱領,若非遇到明君他們應該會成為江湖俠客;

以巫司為首的一派則是因為知遇之恩,他們不在意帝青颺的「道」是什麼,隻認這個人;

以邪帝為代表的一派是邪道上岸,帝青颺能夠容下他們,他們能為神朝創造價值,這些價值又可以惠及無數百姓,但他們本身並非心懷蒼生之人;

以玉織翔為代表的一派,出身三教,卻不在意三教利益,主動「棄教存法」,屬於割三教的肉讓利給蒼生黎庶;

以聖無殛為代表的一派與司空一派類似,但又不同,在「棄教存法」後雖無門派,卻有不同的學派存在,需要對自己領導的學派負責;

以夏戡玄為代表的一派,則對學派理念中的終極追求更重視,要將之貫徹到底;

以劍謫仙為代表的一派對神朝的「道」更加重視,肩負有監督之責;

以天子為代表的煙親要兼顧己方利益;

以軒轅族為主的皇輔院,心懷天下,但必須是特定的人坐天下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比如牧王·君神霄。

能將這些派係平衡,受各方擁戴之餘還沒有被架空,帝青颺之能為可見一斑。

東龍定宗隻覺得頭皮發麻。

越多的派係,代表潛在利益沖突越大,就算像聖無殛、藺天刑本人不在意,但站在他們那個位置,有些事情不得不納入考量之中,這同樣是維持神朝局勢的一種手段。

自己對「雲在青天水在瓶」的領悟還不夠。

就算心有明悟,有章程,可實際麵對這些人時才發現,自己還是沒能腳踏實地,所想與所見根本不是一回事。

實際照麵,東龍定宗明白,禦殿上任何一位的閱歷與底蘊都要勝過自己。

他們見過的人是真比自己吃過的鹽多。

經驗?

每日親力親為耕地,與百姓打交道,指點他們修行、教導他們學習,與每天與不同的人勾心鬥角,積累的經驗與底蘊完全不同,再加上所處位置的高度不同,使所見不同,考慮同一件事時的角度不同……

太多太多不同橫亙在他與諸公之間,更恐怖的是,這些人胸中銳氣仍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