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殺多了自然就沒有出身這東西了!(1 / 1)

加入書籤

劉備走了,帶著些許的遺憾,卻也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了兩個世界。

而在劉備走後,劉禪也真正開始接手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兩個世界的水乳交融。

劉備在最後已經無法繼續帶領新人前往那個世界了,而劉禪更是無法做到。

但是劉備在離開人世之前給劉禪打造了一個相對結實的基礎,無論是大漢還是另一個正在崛起的大漢。

在大漢,各方世家被司馬懿一頓剝削,讓曹操和劉備兩個人壓的幾乎頭也抬不起來。

而鍾繇則是在人生的最後時間,在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之下同意了大興教育的事實。

親自帶領著陳群,蔣琬,華歆,王朗,石韜,孟建等人由洛陽開始,逐漸向外擴散大量的學堂學府。

大漢的洛陽最先光復太學,然後以太學為根基,向外設立四座官學。

無論是皇親貴胄還是帝王將相,他們的子孫後代都必須要進入太學乃至官學之中學到一定的年份才可以。

甚至諸葛亮最後提議,想要擴大學府,壯大學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這些學府和朝堂仕途聯係起來。

在諸葛亮建議下,大漢朝堂發布了一條全新的政令。

或者說,一係列全新的政令。

首先就是將大漢的軍政分開!

當然,隻分軍政不分文武,大漢的臣子依舊是允文允武,上馬可殺敵立功於萬裡之外,下馬可治民於方寸之間。

但是軍政卻是要分開的。

想要從軍可以入伍,一步一步從戰場上殺出來一個未來和功勛滿身。

但他們這種人隻能從軍,卻不能進入朝堂執掌諸如戶部,或者是進入禦史台這種地方。

同時也不能轉入地方擔任刺史,郡守甚至是縣令...

想要在政務上有所成就,必須要有官學發放的準許畢業的文書。

這需要在官學之中接受三年啟蒙,七年苦讀,一共十年之後便可以開始考試從而試圖畢業了。

當然,如果是軍中之人想要轉入地方府衙也可以去補學。

同時軍中也會同樣開設官學,由各個將軍負責此事。

他們不需要再重新補充學習十年的時間,有了軍中學堂打底,隻需要再學一年就可以了。

但是得考試,要是考不過怎麼辦...把眼淚憋回去繼續學!

直到考過了為止!

而在這個大前提之下,諸葛亮又補充了如下幾條。

「第一,官學每年隻可以招收定量的學生,不可超出如此數量,每個官學之中也需要有足夠份量以及足夠數量的先生授課!」

「第二,官學的數量不足,可以由民間修建私學,隻要經過地方府衙認證,然後送往朝廷再次進行考核。

並且成立禮部,歸屬司空之下,全權負責此事。

隻要考核通過,便可以得到準許,也可以同樣發放畢業準許。

日後進入仕途等同於官學。

但一切要求與官學相當!」

「其三,每一名結業之人,其結業文書之中需要留下其十年先生的名字與印記,留下官學或者私學山長的名字,印記。

但凡結業造假者,視同謀反!

若是有學府一同參與,徹查到底,嚴懲不貸!」

「其四,若是學生入仕之後德行欠佳,貪贓枉法,無能放縱,則將其歷年先生,山長之名刻於石碑之上供人戲謔,唾棄。」

「其五....」

一共十七條命令,將官學,私學還有仕途,地方府衙完全捆綁在了一起。

不僅如此,這十七條命令更是將學子,仕途,先生和山長也同樣綁在了一起。

這是諸葛亮和王猛兩個人商量了足足大半個月之後,這才做出來的決定。

其中參與這件事情的還包括且不限於鍾繇,陳群,龐統,法正,崔宏還有尹緯,張袞,穆觀等人。

這些人幾個月的時間弄出來的東西,反正劉禪是聽不到,但是劉禪覺得這肯定是好東西。

至於這裡麵的問題,當然也有很大的問題。

就單單私學這東西就是陳群和鍾繇提出來的,崔浩等人附議的。

隻要是開放私學,不亞於弄出來九品中正之法,然後將仕途這條路再次送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手中去。

畢竟這個東西和仕途有關係,也就隻有他們有本事,有資格去做這件事情。

但不要緊,因為這係列的律法之中,還有一條私學和官學的排名。

第十五條就是,每年朝廷會讓人巡查各地官學和私學,然後將排名刻錄到石碑上,最後放在各個地方讓人觀賞點評。

其中這些學府不僅僅包含了他們的名字,還有他們的山長,先生,以及這些人的出身和地方。

最重要的是,第一名隻會粗略寫上,最後一名絕對要事無巨細!

恨不得將那些先生和山長的祖宗八代一並寫到上麵去。

就想出這條計策的張袞被人稱之為才智高遠,人品敦厚!

但陳群等人對他的評價是....

「這是個什麼玩意,正經好人誰能想到這種招數!」

雖然這招數有些不好評價,但的確是有效果的,尤其是在這方麵那不是一般的有效果。

有這條卡著,就算是那些世家打造出來的私學也得想辦法給那些出身貧寒但是有天賦的學子打開大門。

甚至若是遇到了野生的有天賦學子,那還得搶人呢。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那學子終身製,更是直接想自己先生,自己的山長後半生的名譽都勾在一起了。

甚至讓他們有一種....都給他們留在學堂之中算了,出去也是丟人現眼還要命!

當然,不給結業也不行,因為這也影響名聲...

當然了,不去當這個先生,這個山長也不行,因為朝廷還請了一些有名望有才學就是沒啥本事的人湊在一起。

他們不乾別的,就想著怎麼品評人物。

如果不去...嗯...總之是不太好聽的。

最後王猛更是給這件事情下了一個定義。

「不要總是在乎什麼出身,他出身好出身壞都不重要,隻要貧寒之人有上升之路就可以了。

至於朝堂之上是不是全都是出身好的,如果朝堂之上,天下府衙之中全都是德行高尚,為民請命,為大漢開疆拓土的名臣良將。

你管他們的出身做什麼!

如果有人不老實,那就連根拔起,隻要朝廷不失去權力和兵馬,出身不過就是一個名頭罷了!

殺,有不乾淨的那就殺!

殺多了,自然就沒有什麼出身不出身的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