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番外四)(1 / 1)

加入書籤

武德中興時期,唐朝國勢雖有所起色,但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使得在張襄去世之後,讓唐朝經濟、政治衰退,國內亂象頻生。

武德十六年(376年),唐宣宗張襄駕崩,幼子張漼即位,年號大中。時謝安、苻堅二人受命輔政,雖說二人性子溫和,治下不嚴,但憑借提拔俊才,委官以賢,故尚能維持張襄時期的製度。

但在大中十年(386年),謝安、苻堅二人病逝之後,張漼正式執掌國政。張漼好享樂,兼喜女色,奸人章樊投其所好,憑幸進之功,一路升遷至丞相。

張漼無真材實料,平日不問政事,江淮本來連年遭遇水旱水情,急需朝廷賑濟,但因唐朝官吏治理不善,遂引起民變。時徐、揚二州大亂,賊首龐迅率眾反叛,從者十餘萬,唐朝遣將征討,耗盡國庫財政,雖說討平賊寇,但仍有餘孽浮海作亂。

丞相章樊飽受批判,為了建立功勛,欲重拾撤藩改郡之策,險些引起西南藩王叛亂,幸因章樊突發疾病,此事在朝廷的安撫下,西南邊藩未有再叛。

大中十七年,張漼重用蔡茂、李閔二人為相,二人一為丞相,一人為計相,為專相權,各結朋黨,排斥異己。張漼不能禁止,遂出現了影響朝政三十餘年的『蔡李黨爭』。

從張漼時期,一直延續至其子張覃,兩黨以鄉友、政見、職權相似的官員構建而成。張漼臨終前,用二人為輔政,因主、副之分,遂讓政治矛盾升級。太子張覃性柔怯弱,在位十一年期間,任憑朝廷黨爭。

以至於張覃駕崩後,其子張昂繼位之初,見兩黨爭吵不休,鬥爭日益激烈,遂感慨:「去藩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張昂頗有作為,在登基三年之後,將兩黨領袖與成員或貶或流,結束了荒誕的三十餘年黨爭。

蔡李黨爭本質是唐朝兩種出身的官僚的政治鬥爭,蔡黨多以南方入仕的官僚為主,李黨以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為主。兩黨的政治分歧,從計司權利的擴大,侵害相權為起始,繼而延伸至製度、軍事等一係列政策上。

三十餘年的政治鬥爭,讓原本被鎮壓的徐淮叛亂,死灰復燃,在東南再次掀起叛亂。張昂在位十餘年,雖說終止黨爭,鎮壓叛亂,發展經濟,委用名將劉裕,讓唐朝出現較為安穩的政治局麵,動亂邊夷稍安。

然因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唐朝征討邊胡,屢屢調用邊藩精兵,導致邊防依仗藩國,出現用朝廷的錢,去養藩國的兵。

大通二年(430年),唐靈帝張澤在位期間,因關東土地矛盾嚴重之故,先是爆發了汪常叛亂。而汪常叛亂雖持續不到一年,但在三年後的大通六年,荊楚地區漢五鬥米賊孫甘掀起叛亂。起義軍在夏口起兵,屢敗唐軍兵馬,首領孫甘雖戰死於襄陽。然在同時,豫州汝南人呂觀力量不斷壯大,一路轉戰至關東,並發動南下與西征戰役。

大通八年(438年),張澤放開政策,準諸藩自行募兵,前往中央鎮壓叛軍。自詔令下達,雲中、上穀、靈武、滄海、雲南、西平、交趾、建安等十方藩國應命,率兵奔赴中原討賊!

至廣明元年(442年),在各國藩王的夾擊下,呂觀起義方才平息。而此次叛亂,令中原與江南地區遭受巨大打擊,中央禁軍折損嚴重,而之前勢力僅有一郡的藩國,在此次叛亂後,跨州連郡,超強藩國出現,打破了各藩國與朝廷之間的均勢。

廣明六年(448年),張澤駕崩,張述繼位。為避西北強藩靈武國鋒鋩,張述決定遷都洛陽。然遷都途中,衛尉劉昭發動政變,軟禁張述,逼其退位為太上皇,立太子張復繼位。

丞相盧德聯合中山軍將領高仙之襲殺劉昭,沖突之中太上皇張述受驚而崩,故盧德即便殺了劉昭,依舊由太子張復為帝。時靈武王張淪見朝廷動盪,以討賊為名率兵謁京,逼盧德讓出丞相之位,由他兼任丞相,蓄意篡位。

張淪之舉引起天下諸藩與州郡的不滿,上穀王張胤發布檄文聲討張淪,西平王張欽應檄,兩軍東西夾擊張淪。張淪急遷天子歸長安,一邊封鎖河東、潼關,一邊回討張欽。

歷經一年征戰,張淪兵敗被殺,滄海王張壽頗是忠於朝廷,不願見唐朝四分五裂,故在張壽張的斡旋下,三人迎張復至長安。元光三年(453年),三人因功各自被封為隴、代、遼三王,史稱『三王輔政』。

三王輔政期間,三王在朝廷各樹黨羽,以維係脆弱的政治格局脆弱。而邊藩見到中央衰弱,不斷蠶食州郡。至乾寧五年(483年),在三十年裡,朝廷威望大衰,詔令不能通達州郡,而三藩之中的代、遼二國因幽州率先爆發戰爭,互相招引盟友,徹底開啟大亂鬥時代。

中原紛亂,諸雄並起,邊藩擴張。而諸雄中遼王張柷誌向遠大,文武並濟,因先祖稱霸朝鮮半島,並在征討呂觀叛亂中,觸角涉及東萊,故在他上位之後,憑基業先控製了營州,與代王張懿爆發幽州爭奪戰。

幽州爭奪戰中,以張柷取勝告終,其將國都移至薊縣,控製幽、營二州,試圖奪取殷、海二州。繼而,張柷在河間擊敗殷州牧王儉,占據河北二州,並西奪並州,遣兵控製朝廷,將天子張縝遷至鄴城。

公元493年,張柷南征中原,擊敗了割據軍閥蕭賾,遂擁有了中原地區。在後續六年裡,張柷擊敗隴王張高昌,奪取雍、涼二州;南下擊敗軍閥劉敖,奪取荊、江二州。

公元499年,彼時天下唯貴、益、揚、交四州未安,恰時天子張縝駕崩鄴城,眾擁張柷於壽春稱帝,薊縣改稱北平,遂以為首都,效行兩漢,獨建宗廟,不與張虞所建之唐共論,以前後唐為區別。而後世人為與張虞所建之唐有所區別,又以南北唐稱之。

後唐以前唐為鑒,罷藩設郡,權歸中樞。然因襲承藩國時期種種之弊,故在建立之初,便矛盾重重。至公元600年,因皇帝早夭之故,由楊堅與拓跋燾二人輔政。時突厥興起於草原,楊堅以討賊為名,自率大軍北伐。

行至半途,楊堅以征討國賊為由,回師誅殺拓跋燾,並控製天子。然因忌憚唐室威名,以及自己根基不深之故,始終不敢篡位,以『國師』輔政十年。三年後,公元613年,楊廣把持國政,在眾人的忽悠下篡位,改國號為,此舉引起天下激憤,諸州起兵反叛。

李淵從太原起兵,在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率兵攻入長安,殺楊廣。並在618年稱帝,國號晉。

ps:這幾天事多,番外沒及時更新。除今天的第四章外,還有一章番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