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布防江北,大軍征討漢中(1 / 1)
袁術,四世三公的袁家在世的惟一一個子嗣,這個當年奪得玉璽稱仲帝的家夥,一生和兄長袁紹為敵,拉開漢末群雄逐鹿時期兩大陣營的相爭,影響淮南江東大局的一雄,在牽招和周瑜的聯合攻擊下,最終走上末路。
袁術身亡,其帳下將軍幕僚不再抵抗,開城投降,將城池獻出,將士們也都跟著投降。
將城池換上己方駐守,宣告主權的易換,周瑜領軍南下廬江,牽招與臧洪率兵將九江郡的其餘縣城收復。
袁術的大本營壽春,將士盡數被袁術帶走,沒有留下多少人防守,牽招圍城連攻三日克城,將袁術的家眷遣回汝南,將其他勢力悉數拔除,剩餘的幕僚也都盡數投誠。
牽招繼續南下,克服成德,又收復合肥,臧洪率軍攻下阜陵及歷陽,二人轉戰月餘,九江全郡皆已收復。
周瑜領兵直接南下治所舒縣,舒縣是他的家鄉,周家在舒縣的可是當地最大的家族,本身周家就是兩世三公的望族,舒縣沒有人不知道周家,亦有無數小族被周家庇護。
知道周家周瑜率軍前來,舒縣的豪族百姓紛紛相迎,舒縣誰來管理,舒縣令說了不算,這些依附於周家的大族說了算,城門為周瑜大軍打開,舒縣令親自相迎,廬江郡守實際是袁術安排的張勛,起兵之時跟著袁術一同前去,留下的郡治所官員也是一眾屬官,自然老老實實的聽從周瑜的指示。
周瑜將屬官安撫好,如今他們還沒有足夠的人來掌握這廬江郡,在這廬江之內,周瑜家族的影響力就足夠了。
攻下九江和廬江之後,戰略地便從汝南郡和徐州之南推進到整個沿江防線。
以江水為界,將整個揚州劃分為兩邊,江北的九江郡和廬江郡,江南的丹陽、吳郡、會稽、豫章。
劉備勢力從行政區域的豫州徐州擴展到了以江水為界的地理區域。
防禦縱深的進一步擴大,需要在周邊投入人馬駐守,兩郡更是戰略要地,一方麵是位於江淮,歷來守江必守淮,兩條大河相連,水網密布,江水的下遊數個渡口,水域將一片地區分割成無數區域,難以分布大批的兵馬。
一個戰略要城就是合肥,坐鎮淮水和江水支流交界處的重城,施水流經,連接淮水的支流肥水,下是巢湖連接江水。
坐鎮住合肥江東的兵馬難上淮水。
廬江東是低山丘陵,又有大別山能夠阻擋江夏,又是天然的屏障。
將兩軍收復之後,周瑜留下少數將士把守廬江治所,牽招留千餘將士把守合肥,向劉備傳信等待指示。
隨著牽招和周瑜的傳信,天下傳遍了袁術覆滅的消息,袁氏已成過去。
京城劉備收到了周瑜兩人的消息大喜,沒想到僅憑兩人之力,竟然將袁術覆滅,占據了廬江郡和九江郡,江北的重地被拿下,江東地帶出口被扼住,這下南邊就安定了。
劉備表周瑜為平難將軍,秩比兩千石,以此獎賞周瑜的功勞。
合肥這個地方劉備可是熟悉,當年張遼抵擋孫十萬的地方,可是個戰略要地,扼守江淮的重城。
如今江東地區的孫策已經占據吳郡,丹陽,擊敗吳郡的山賊嚴白虎軍,又南下會稽,大有將揚州江南一帶盡入囊中的趨勢。
但僅僅是一州之地,倒不會令劉備太過於忌憚,畢竟孫策再厲害,所轄的地域範圍和人口都限製在那裡,孫策英烈但不莽撞,不是個愚蠢的人,肯定不會與自己為敵,便讓他成為漢室之下的揚州地方官,等多少年過去了,麾下的勢力自然散去。
袁術覆滅了,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
下麵的孫策目前來說是聽從調遣的,先視為己方,不視為下一個軍事目標。
西邊的劉表所處的荊州,似乎也不是需要進攻的地方,劉表沒有任何向外擴張的欲望,隻要有漢室的安撫詔令,劉表就會安心的把荊州治理好,盡管他是依靠蔡氏、黃氏、蒯氏等一眾大族。
西涼地區又有曹操目前坐鎮進行軍事行動,那劉備的目標,唯一的矛頭就是漢中的張魯和益州的劉璋,這兩地是如今不聽從漢室調令的地方,割據兩地的軍閥,必須要討平,連朝貢和聯係都斷了,就是跑去當自己的土皇帝去了。
劉焉在時常有僭越之舉,留有不少的口實,劉表對他都十分不滿,看得出來劉表相比於劉焉,是個十足的忠臣。
劉璋和劉焉又不是同樣的心態,還是要先禮後兵,讓劉璋老老實實的聽話,把該交的朝貢交了,該聽調令就調令。
劉備麵見天子,上陳劉璋占據益州之地,割據一方,應當傳召劉璋前來,另做安排,恢復朝貢,換任蜀地州牧,若是不從,則率兵直下。
天子當即下令傳詔,令天子時辰前往長安,經長安一路西行,走斜穀道入漢中。
劉備估摸著到了漢中就要被張魯這家夥劫了。
一個月後,果然傳來消息,行至漢中之時,被漢中張魯劫獲。
先不說劉璋如何,劉備是有理由討伐張魯了,畢竟他可是知道,劉璋和張魯兩人關係近,劉璋拿張魯當擋箭牌,漢中是蜀地的門戶,打掉漢中的張魯,劉璋就翻不起浪來了。
如今曹操駐守右扶風,曹仁據守隴西,夏侯淵將大軍推進至了陳倉。
而青州兗州兩地的將士都已經調到了京城,精銳的將士集結了四萬人,劉備繼續下令各州將士調撥至京城,張遼,太史慈,關羽,張飛,趙雲,樂進等一眾大將都調動到了京城。
劉備要進攻漢中的張魯,就靠考慮如何進入漢中,進入漢中的道路共四條,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當年曹操討伐張魯,進攻漢中時,選擇了通過陳倉道進軍,這條路線必須經過陽平關。曹操選擇陳倉古道的原因是因為他手下的降將告訴他,陽平關兩山之間相距較遠,中間有寬闊的地帶,適合大部隊進攻作戰。然而,當曹操親自到達陽平關時,他發現這裡的地理條件遠比想象中復雜,兩山之間雖然相距較遠,但中間地帶非常狹窄,屬於易守難攻的地方。
張魯弟張衛憑關據險堅守,並橫山築城十餘裡。曹軍久攻不下,傷亡甚重,且軍糧將盡,操意退兵。但前軍因夜間迷路,誤入張衛別營,張軍大驚退散,操乘機攻占南鄭,這才打下漢中。
劉備不選擇走陳倉道,而是準備兩路軍馬,一路走褒斜道,作為主力和張魯軍周旋,吸引張魯大軍盡數前來,有著後勤輜重提供,可以在褒斜道將敵人所有的兵力吸引在此。
而另出一奇軍,經倘駱道直奔城固而去,將漢中下遊的城池占住,以此來攻漢中。倘駱道這條道路山高穀深,人煙稀少,行程相對較短,且北指關中腹地,南抵漢中門戶,便於藏兵、調兵和出奇兵。
劉備當即下令張飛趙雲領五千驍騎營快速行進至倘駱道入,太史慈張遼領兩萬大軍走褒斜道入漢中。
八百裡秦嶺縱橫蜀地之上,僅留數條道路通行,走褒斜道經褒水可直達漢中郡治所南鄭縣,走倘駱道可至沔水之上的成固縣,失此兩縣,漢水上的漢中即可得。
張遼和太史慈率領大軍主力走倘駱道,輜重隨行,開辟正麵戰場,將張魯大軍全數吸引過來。
張飛和趙雲率精銳驍騎營開蜀道,直接殺向城固。
而倘駱道可不是簡單的一條山路,經長安出,經過秦杜鎮,行道周至,從周至南下,經駱穀關,行過華陽關,過真符縣,入興道,最後轉向西便至成城固縣。
這一路行過去,至少要月餘的時間。
張飛和趙雲帶著騎軍行過去,月餘的時間抵達城固便是大的勝利。
張遼和太史慈的大軍速度必然不快,故單是打下漢中,便要耗費許多時日。
時至盛夏,大軍向京兆前行,帶著前行的大軍,向著張魯的漢中出發。
一月後行至京兆尹,和曹操的駐軍碰到麵,駐軍接到了曹操的命令,自然對劉備麾下前來的大軍放行,大軍向著既定的地點行去。
騎軍奔行的速度是大軍的數倍,將士們馬上都裝著數日的乾糧,遇水而停,過縣鄉時補充隨軍物資,後又專有馬匹馱運物資。
張飛和趙雲兩人商議既然大軍主力的行動定然已被敵軍掌握,敵軍主力也會從褒斜道加強駐守。他們的騎軍,自然要越快越好,在敵人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褒斜道的時候,他們經倘駱道快速前進,越快到達倘駱道終點的城固縣,他們才能出奇製勝,打亂敵人的部署,能夠讓走褒斜道的主力也能快速攻破,前入漢中。
看似主力大軍多,決定著戰局的最終走向,實際上他們的騎軍才是致勝的關鍵。
隱匿旗幟,快速奔行,向著倘駱道疾馳奔襲而去。
自古蜀道南,如今張飛和趙雲便要千騎開蜀,打下漢中。
張飛趙雲兩人率大軍白日行進,夜晚紮營點起篝火,於營外燃火撒下驅蛇蟲的雄黃等物,此地多有野獸出沒,天黑之後無法行軍,隻能白日行軍,翻山越嶺,道路難行,騎兵卻也能在山地行走。
經過漢朝多年來的開發,這倘駱道不似先秦時期荒無人煙,由於兩漢時期戰事的需要,道路上也會有車馬行出,大軍前行,不時遇到行人,還有山村聚居的地方。
進入倘駱道後,經戶縣至周至,轉西南三十裡從西駱穀入秦嶺,越駱穀關,循黑河支流陳家河上遊翻越老君嶺,沿八鬥河、大蟒河河穀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水上遊的洋縣華陽鎮,由華陽鎮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裡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穀口。
過駱穀關,由於道路多年不行經大軍,已經鮮有守軍,先頭將士趕至,關口將士不明所以,放先頭數十人入關後,被反殺,開關放大軍進入,行數日,至華陽關,趁夜深大軍登關,襲將士開關門,大軍再度通行。
入了華陽關,便是許多鎮子,河穀百姓聚集之地,大軍補充了糧草後,向著白草驛行去,最後出倘穀口,直入興道。
大軍見終於出了這倘駱道,十分高興,終於終於不在這山道裡行了,麵對的第一個城池就是興道城,興道城少有城防兵力,略作偵查之後,兩人遂領大軍城下叫戰,城上守軍不明所以,看著這不是何處出現的大軍,直接開城投降。
張飛趙雲謹慎的令前軍入城,見無事後便安心入城,入城中歇息一日,第二日向城固行進,行至城固縣,城固縣的守軍早已被調走至褒斜道守關,見城下叫陣的將士,守軍將士出城迎戰,守城將領被張飛一個照麵直接斬殺。
大軍趁勢掩殺過去,將守軍直接悉數殺退,城門尚未關閉,便被先頭的騎軍沖了進去,將城門周圍的守軍全數殺盡,大軍順勢入城。
倘駱道比褒斜道距離近,便捷許多,張遼和太史慈的大軍還沒有行入褒斜,兩人便已經殺到了城固。
兩萬大軍無法在褒斜道全數展開,不熟悉路徑的兩人,找當地的向導,發現都說著巴蜀的方言,從縣裡好不容易找來了會說官話的當地人,帶著大軍向前。
褒斜道比倘駱道易行,張遼率軍於前,太史慈離著半裡的距離行進,後麵是輜重部隊。
逢經山穀,必是斥候在前探路,前軍小股兵力向前行,再是前軍向前推進,而後中軍才繼續前行,大軍謹慎有序的穩步向前,時刻保持著警惕,沿途並未發現張魯的將士,大抵是都屯守於關口之處,道路之中,並未有埋伏的將士。
翻山越嶺,行經山路,又過江水,一路前行,直奔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