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試點皇權下鄉(1 / 1)
「陛下饒命啊!」
「陛下饒了我們吧!」
「……」
聽到這個處置,袁管家以及那群家丁,一個個全部癱倒在地,連聲求饒。
流放三千裡,看似沒有殺他們,但是,在這個年代,流放三千裡等於是九死一生。
因為南方的氣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殺器。
而且,沒有了百年來建立起來的種種優勢,讓他們去渺無人煙的荒野勞作,那不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
但是崇禎又怎麼可能饒了他們?
欺君可是死罪,現在崇禎饒了他們一命,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的皇權不下鄉的問題,就當是一次殺雞儆猴了。
「派人叫本地官府配合!」
崇禎又給王承恩做了指示。
「遵旨!」
王承恩立即把聖旨,派人向本地縣衙傳達。
「啊啊啊啊啊……」
看到這個結果,老劉大牛父子喜極而泣。
他們跪爬著,來到了崇禎的跟前。
「謝陛下天恩!」
「謝陛下救了草民一家!」
到了這個時候,如果他們還看不出來,皇帝這是在刻意的幫助他們,那他們的腦子真的是有坑了。
咚咚咚……
他們使勁的,給崇禎皇帝磕頭。
如果不是皇帝突然出現,並且解救他們,等待他們一家子的,就是支離破碎,甚至是家破人亡。
現在好了,欺壓他們的袁老爺一家子,連同管家家丁,全部要被流放三千裡,他們的欠債,等於是一筆勾銷了。
借據都被皇帝親手撕毀了,以後誰還敢找他們要錢!
等於是說,他們一家子可以重新過上好日子了。
那些圍觀的農夫們見狀,都不禁歡呼雀躍。
「謝陛下天恩!」
「拜謝萬歲!」
「……」
他們平日裡都是受盡了袁老爺一家的欺壓,有的人甚至也欠了袁老爺的債。
現在皇帝為他們除去了地方一個惡霸,以後他們的日子要好過多了!
崇禎一擺手:
「免禮!都起來吧!」
心中感慨萬千,這些淳樸的老百姓啊。
這就感激涕零了,但是還有更好的日子在等著你們,你們還不知道呢。
「大伴,給他們說道說道朕的新政吧。」
……
袁家宅子中。
袁嶽在派出了一百名家丁之後,又開心的聽起了小曲兒。
在袁老爺看來,一個外鄉小子,怎麼可能和他這個樹大根深的袁老爺抗衡?
一百家丁過去,不將他當場打死,已經是給他麵子了。
老劉的六畝良田,終究還是他的。
借據撕了,就重新再寫一份就是了。老劉那個泥腿子還敢不認賬不成?
「咿咿呀呀……」
想到得意處,袁嶽跟著小妾的曲調哼了起來。
「開門開門!!!」
就在這時,袁家的宅門,被人暴力敲打。
「什麼人!竟然如此放肆!」
看門人見狀大聲斥責。
袁老爺那就是這一片的天,竟然有人敢來砸袁老爺家的門?
活得不耐煩了!
不過僅僅下一息,看門人就被震住。
「我們是縣衙的衙役!奉萬歲聖旨,來查辦袁家!抗旨不尊者,殺無赦!」
內堂裡的袁嶽聽到這樣的話語,仿佛被人從雲端,直接一把揪住,狠狠的砸落在了地上!
聖旨?查辦?
這怎麼可能!袁家不能說是奉公守法,但是起碼不算是十惡不赦,怎麼可能捅破了天,捅到了皇帝陛下那裡?
懷著惶恐不安,袁嶽走了出來,對著那些衙役大聲嗬斥:
「到底怎麼回事?」
雖然說他爺爺輩做過南京工部侍郎,這個比較久遠,不好壓人,但是袁嶽的兒子,現在也是潞安府的知府。
不是一個縣衙的衙役,就可以隨便欺負的。
「喲嗬!還在這裡給我們抖威風呢!」
但是帶頭的捕頭可不慣著他。
如果袁嶽奉公守法,捕頭不敢對袁嶽怎麼樣,但是袁家既然已經被陛下定了罪,那就是死狗一條,還有什麼可客氣的?
「你袁家指使一百家丁,企圖弒君!陛下法外開恩饒你們不死,判你們袁家所有人,流放三千裡!」
捕頭戲謔的瞪著袁嶽,緩緩地說出了袁家的罪狀。
袁嶽頓時惶恐:
「這怎麼可能!我……什麼時候弒君了?你們都不要亂說!這是滅族的大罪啊!」
捕頭接到通知之後,也了解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此時看著袁嶽,就像看一個傻子:
「嘿嘿,你可能還不知道,你派出一百家丁,要往死裡打的那個年輕人,就是當今大明的皇帝!明白了吧!」
「兄弟們,動手啊!還等什麼!!」
「……」
袁嶽直接就癱倒在了地上。
他派家丁去打的那個人,竟然就是大明當今皇帝?
這一瞬間,袁嶽隻覺得一陣天旋地轉,再也支撐不住。
完了!這一下,袁家算是徹底的完了!
皇帝不殺他們,確實已經是法外開恩,但是被流放三千裡,和被殺頭,又有多大的區別?
……
接下來,崇禎又在周邊地區,視察了兩天。
發現老劉這樣的遭遇,不是個例。
而是普遍存在的情況。
這更加堅定了崇禎,要解決大明鄉村問題的決心。
「師父,求你指教,要怎麼樣,才能夠解決皇權不下鄉的問題?我必須要確保,新政能夠貫徹到每一個大明百姓的身上!」
他這個大明皇帝,在南京呆了這麼久,也宣傳了新政這麼久。
但是在邊遠一點的農村,底層的農夫對他的新政,竟然還是一無所知。
徐浪這個時候也不藏著掖著:
「很簡單的事情啊。在鄉村一級,設立行政機構,官員經由吏部派遣。這樣一來,不就可以把皇權的觸角,伸到鄉村一級了。」
這個問題對於後世的人來說,完全就不是一個事兒。
因為到了後世,幾乎全世界都是這樣做的。
崇禎一聽是這樣,微微有點失望:
「但是這樣的話,豈不是會重蹈暴秦的覆轍?」
現在大明朝的財政狀況,已經夠惡劣了。雖然在推出大明皇家農投集團公司和大明皇家商貿集團公司之後,情況有所改善。
但是那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改善,並不是說,可以支撐大明朝將官僚隊伍擴大一倍甚至是數倍。
要知道,這個時代,即使是縣一級的官員也是有數的。
因為,除了知縣是朝廷命官,其他的都是吏員。
更確切地說,縣衙裡麵的官吏,除了知縣領的是朝廷的俸祿,其他的縣丞,主簿,典史之類吏員,吃的都是地方的財政。
州衙,府衙的情況也是類似,除了主官是朝廷命官,其他的都是吏員。
官是官吏是吏,涇渭分明,和後世是截然不同的一種製度。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年朝廷官員的俸祿開支,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非也。」
這麼重大的問題,徐浪必須要和這個徒兒,仔細地說道說道。
否則,皇帝的思想都轉變不過來,談何革新。
「暴秦滅亡,不在於把皇權延伸到了鄉村,而在於苛政太過猛烈。」
「動不動就殺人,動不動就連坐,而且,徭役不斷,百姓不堪重負,所以才會導致民變四起,最終被六朝餘孽,趁機復辟。」
雖然說,最後得了天下的,是流氓青年劉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滅亡了秦朝的主力軍,就是六國遺民領導的反叛軍。
咳咳,有點扯遠了。
「所以歸根到底,皇權下鄉並不會導致王朝滅亡。」
崇禎聞言,若有所思。
「然而,朝廷如何支撐得起,龐大的俸祿開支?」
徐浪淡淡道:
「隻要經濟改革完成了,那點俸祿其實不算個事兒。」
「不過當然了,考慮到當前朝廷的狀況,我們可以先拿一個地方做試點,然後再逐步推廣,就像之前的兩大公司的推廣一樣。」
如果這個徒兒知道,幾百年之後,這個國家的官民人數比例,肯定會驚掉下巴。
西漢時期,官民人數比例是1:7948。
唐代的官民人數比例是1:3927.
明代的官民人數比例是1:2299.
清代的官民人數比例是1:991.
到了民國時期,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了1:294!
到了2022年底,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28!有的特別的地方,甚至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9!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但是後世的朝廷,有因為沒錢養官,而出現係統性的崩壞嗎?
當然沒有啊。
所以,官員多有什麼好怕的呀!
隻要把經濟和吏治搞好,官員多其實不是個問題。
聽了徐浪一番話,崇禎微微點頭。
師父這話確實有理。
大明皇家農投集團公司和大明皇家商貿集團公司不正是從北京城,一步步走向了全天下嗎?
隻要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好的,推廣出去就不難了。
略一思索,崇禎說道:
「我看這個試點,就選在南京好了。」
在崇禎看來,南京不同於別的地方,它是大明的留都,如果試點能夠取得成功,意義重大。
可以為以後的推廣,開一個很好的頭。
如果不能成功,影響也不是很大,畢竟它隻是一個留都。
徐浪對此沒有異議。
南京確實是一個好的試點。
隻要南京這裡成功了,接下來就可以直接推廣到南直隸。
南直隸可是大明的賦稅之地,心腹之地。把南直隸搞好了,大明的政權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但是崇禎還有一個很為難的問題:
「師父但是……哪裡來那麼多官員,派遣到鄉村裡呢?」
「而且,我估計,那些等著補缺的人,很多人估計不願意去。」
在崇禎看來,能夠考上進士,或者能夠混到國子監的人,都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怎麼可能願意來一個小山村,做一個十裡之官?
要知道,讓那些人去做七品的知縣,還有很多人不願意呢!
徐浪微微一笑,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生員。大明朝多的是生員。」
「凡秀才以上者,可以報名參加村官錄取考試。凡舉人以上者,可以報名參加鄉長錄取考試。如果能夠被正式錄取,出任村官,往後可以給這些人優先擢升的優待。」
大明多的是秀才舉人,而且,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屢試不第,根本上就沒有考上進士的能力。
與其在屢試不第中,荒廢青春,還不如讓他們進入官場,從基層乾起,隻要能夠做的出色,就優先擢升。
徐浪覺得,肯定有大量的秀才舉人搶著來。
要知道,讀書歸讀書,做官歸做官。那是截然不同的兩項技能。
很多人隻是讀書不厲害,但是做官卻可以成為能臣乾吏。
崇禎稍微想了想,立即撫掌叫好:
「好!太好了!好注意啊!」
大明朝的秀才舉人,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但是每一次科舉能夠中進士的,能有幾個人呢?
也就兩百來人。
而且科舉還是三年才舉行一次。
這注定了絕大多數的秀才舉人,終生都與進士無關!
多少人埋沒在科考的大潮中!
但是這些人能夠考上秀才或者舉人,還是有相當高的文化素質的。
讓他們做一個裡長或者是鄉長,絕對能夠勝任。
而且在大明朝,秀才根本就沒有做官的資格,舉人呢,可以做官,但是起點很低,大多數舉人不願意去做低階的地方官。
而且就算你願意做,還要等有職位空缺了,才能補上呢。
但是現在,師父的這個法子,可以讓舉人免去了漫長的候補期,直接去做官。起點雖然低點,但是有優先擢升的優待。
崇禎相信,會有不少的舉人願意去做。
「就這麼乾!」
崇禎很快就決定了,接受師父的建議。
回到南京城之後。
崇禎在第二天就召開了大朝會。
宣布了他要在南京應天府推行皇權下鄉的決定。
這立即引起了南京六部的官員們的反對。
「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乾過,陛下三思啊!」
「陛下可還記得,暴秦是怎麼亡的嗎?那就是機構太大,管的太寬,拖垮了自己啊!有史為鑒,陛下難道要重蹈暴秦的覆轍嗎?」
「此事萬萬不可行!臣死諫!」
「……」
說句不好聽的,他們這些官員的家族,就是本地最大的士紳。
也就是說按照以前的製度,地方上的事務,是他們的家族說了算的。
現在皇帝你這麼一改,他們的家族還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