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頂梁柱(1 / 1)

加入書籤

所以群臣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

但是在經過了徐浪長久的洗腦之後,此時的崇禎皇帝,早已經今非昔比。

以前,他會因為群臣的反對,而放棄自己的決定。

然而在了解了官員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他們的屁股真正坐在哪一邊之後,崇禎已經對群臣的尿性,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更何況,地方的士紳實際上就是朝廷官員的地方代言人。

崇禎在鄉下走了一趟,經歷了老劉事件,又受到了徐浪的不斷的點撥,如果還看不破這一點,那就真的是……

像師父所說的那樣,等著亡國好了!

「皇權下鄉,利國利民!朕意已決,不容再議!」

「張國維!這個事情,朕就交給你全權負責!朕賜予你便宜行事之權!放手去做吧!」

應天巡撫張國維立即出列:

「臣遵旨!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安排好了這件事,崇禎沒有興趣繼續和南京的這群閒官扯皮。

立即退朝離開了皇極殿。

這天下午,崇禎突然有點想念北京了。

主要是這一次出來的時間,好像真的有點太久了。

而且,妃嬪什麼的,一個都沒有帶,崇禎難免想念周皇後,田貴妃她們的溫柔。

「報!」

「稟報陛下!」

就在此時,一個近侍突然來報。

崇禎一招手:

「進來吧。」

「什麼事情?」

那個近侍立即呈上一份八百裡加急的公文。

「京城送來的八百裡加急!」

「大伴,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崇禎示意王承恩。

心中有一種不好的感覺。

按理說,現在大明蒸蒸日上,不會有什麼八百裡加急的事情發生。

莫非,建奴再次卷土重來?或者是蒙古韃子又來肆虐邊關?

王承恩連忙撕開火漆信封。

拿出信件一看,臉色大變:

「陝西又爆發了民變!臨洮府亂民沖擊府衙,殺了知府,搶劫了府衙和糧庫!臨洮府周邊衛所兵也趁機作亂!兵變民變匯集在一起,聲勢浩大!」

「七大閣臣聯名請陛下回京,主持大局!」

崇禎氣惱:

「陝西經過袁可立賑災,大型水利,民生不是已經有了改善了嗎?為什麼還會有民變兵變的發生!」

徐浪嘆息:

「三百萬兩的錢糧,聽起來很多,但是還是覆蓋不了整個陝西。」

「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

上一次的賑災,肯定隻能是覆蓋到重點區域。

而一些邊遠地區,比如臨洮,就沒覆蓋到。

所以,當發生天災時,百姓除了造反,也沒有別的活路了。

聽到這個信息,徐浪感覺有一些些的挫敗感。

縱然是他這個穿越眾,付出了一切的努力,還是無法徹底改變明末天災人禍的亂局。

崇禎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好想的,立即下旨:

「大伴,準備一下,我們明天立即班師回朝!」

「遵旨!」

王承恩領命。

第二天崇禎又給應天巡撫張國維做了一番諄諄教導。將新政和試點推廣的事情,全部托付給了張國維。

然後一行人,就此離開了南京。

……

二十天之後。

西暖閣裡。

七大閣臣正在商討著陝西民亂的對策。

現在的情況是,陝西民亂像是一個雪球,越滾越大。

「又是那個高迎祥!」

而且,根據進一步的消息,這一次帶頭造反的,還是高迎祥。

之前在安塞扯旗造反的闖王高迎祥!

上次的圍剿,並沒能誅殺高迎祥,此番高迎祥再次卷土重來,而且手下還多了一個「闖將」李自成!

根據陝西傳回來的消息,這個李自成甚至比高迎祥還要凶狠。

這一下,袁可立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

要知道,上次主持賑災和剿賊的,可是他這個四朝元老。

現在袁可立的感覺,完全就是打蛇不死反挨咬。

孫承宗看出了這個好友的尷尬,安慰道:

「禮卿兄不必自責!」

「陝西那麼大,賑災不可能救助到所有的陝西百姓。隻能怪高賊賊心不死,趁機興風作浪!」

其他閣臣也都紛紛的安慰袁可立。

畢竟大明朝,像袁可立這樣的能臣,一巴掌都可以數得過來。

袁可立的功績,已經足夠偉大,誰也不能夠因為這樣的變故,而苛責他。

「……」

袁可立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也幸虧是現在這樣一個精誠團結的內閣,否則,這要是放在以往,黨爭激烈的那個時候,自己稍微一個過失,絕對會被噴成篩子。

這也彰顯了皇帝的聖明,被選進內閣的,不但是能臣,而且還都是賢臣。

以前朝堂上那種,甚至不問對錯,隻為了黨同伐異的情況,再也沒有了。

「陛下回宮了!!!」

就在此時,一名內侍突然驚喜的跑了上來,大聲稟報。

「哦,陛下回來了!」

「太好了!」

七大閣臣都是喜出望外。

雖然說,處理政務對於七大閣臣來說,都不是問題。

但是沒有崇禎皇帝在朝中,他們總覺得缺了一根主心骨。

畢竟,崇禎皇帝所進行的新政,是千古未有之大變革。

他們擔心,一個不慎,就壞了陛下的中興大計。

袁可立,孫承宗,李邦華,畢自嚴,範景文等人,對視一眼。

齊刷刷的迎了出去。

沒走幾步,發現崇禎一行人,已經抵達了東暖閣的門口。

於是他們一起過去參拜。

「叩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時隔數月,再次回到這個熟悉的皇宮,看到熟悉的麵孔,崇禎的心情變好了很多。

「眾愛卿平身!」

隨即。一行人同時移步到了東暖閣裡麵。

「陝西那邊到底是什麼情況?」

坐上龍椅,崇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詢問民變的情況。

七大閣臣交換了一下眼神。

最終還是由袁可立站了出來:

「稟陛下,是原安塞反賊高迎祥,跑到了臨洮府煽動民變,禍害一方!」

「老臣上次剿匪沒能徹底鏟除高迎祥,是老臣的失職!請陛下降罪!」

崇禎一擺手:

「袁愛卿何罪之有?以後切不可以這樣說。」

這個時候首先不能夠寒了老臣的心。況且,這個事情追責也實在不好追責。

「快跟朕說說,民變的情況怎麼樣了?」

袁可立心中一暖。

陛下現在對待臣子,和以前的態度,已經完全的不一樣了嘛。

袁可立很清楚,崇禎皇帝在剛剛登記的前兩年,那完全就是責備求全。

臣子不管先前乾的多麼好,隻要稍有閃失,就會被崇禎皇帝嚴厲處置。

但是現在,陛下不但對反對他的人狠厲,而且對支持他的臣子很寬宏仁義。

果然,現在的崇禎皇帝有中興明君之姿啊。

不過袁可立也很清楚,皇帝陛下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和仙師徐浪的積極影響密不可分。

當下,袁可立將臨洮高迎祥造反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向崇禎稟報了一番。

「又是那個高迎祥!」

聽會了稟報,崇禎憤怒的一拍龍椅。

高迎祥這個名字,崇禎太有印象了。

正是準確預測了高迎祥的造反,崇禎才一步一步地相信了仙師徐浪。

也才一步一步地,大明有了現在的中興之象。

但是現在,眼看著大明都要中興了,你個反賊居然賊性不改,還繼續造反?

這是崇禎萬萬不能容忍的。

「畢愛卿,你讓戶部準備一下,朕要禦駕親征!剿滅反賊!」

雖然說,在紫禁城裡的感覺非常好,但是,崇禎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了外麵的新鮮空氣。

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希望多在外麵待幾天。

「……」

崇禎的這個決定,讓七大閣臣麵麵相覷。

不是……陛下,剿賊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你這剛剛回京,怎麼又想這禦駕親征?

袁可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陛下,這似乎不妥吧!」

隨即李標也表示了反對:

「陛下可還記得武宗皇帝的教訓嗎?」

「皇帝陛下親征,窮兵黷武,可不是什麼好事!」

李邦華,範景文,徐光啟等人,紛紛贊同:

「臣附議!」

「附議!」

「……」

七大閣臣的態度,讓崇禎還不高興。

「大明的江山,還不是太祖禦駕親征,一點一點打下來的嗎?禦駕親征有什麼不可以!」

「成祖也是數次北伐北元,才最終奠定了大明盛世。」

「剿賊是必須的操作,朕想要親自去平定宇內,這有什麼錯?」

「……」

一時間,七大閣臣都是啞口無言。

雖然他們覺得,崇禎皇帝禦駕親征大大的不妥,但是他們總不能說太祖成祖禦駕親征不對吧?

「這個事兒,就這麼定了!」

崇禎趁機拍板。

「朕還年輕!朕想多看看這大明的天下,多了解一下大明各地的風土人情!」

「要不然,被那群文官忽悠瘸了,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

這是崇禎南巡之後,冒出來的一個熱切的想法。

因為在徐浪的提醒之下,他已經意識到了,居住深宮之中,是不可能了解到真正的民間疾苦的。

那句「城中癡兒」已經深深的刺痛了崇禎的心。

崇禎已經認識到,如果自己做出不切實際的決議,是會坑死很多人的。

崇禎不希望那樣的事情發生。

「……」

七大閣臣又是一陣沉默。

最終,曾經的天啟帝師袁可立、孫承宗,同時點頭。

「也罷。老臣贊同陛下禦駕親征!」

「為長遠計,老臣附議!」

崇禎皇帝十七歲登基,到現在也才二十歲而已。

如果真的能夠深入民間,多了解一些人情世故民間疾苦,確實是一個好事。

範景文,李邦華,李標,徐光啟,畢自嚴,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隻不過他們覺得,皇帝禦駕親征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不願意答應罷了。

但是現在,七大閣臣中,資格最老的兩位先帝的帝師,都已經點頭答應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臣附議!」

「老臣附議!」

「……」

最終,他們隻好紛紛表示同意。

崇禎很高興的看到,自己的提議獲得了通過。

隻要七大閣臣同意了,剩下那些朝廷官員再反對,也掀不起什麼波浪了。

「報!」

就在這時,又有一名內侍上來通報。

「蒸汽機研究小組傳來喜訊!」

「……」

眾人都是一陣愕然。

數息之後,才紛紛反應了過來。

崇禎一招手:

「速速呈上來!」

崇禎聽師父說過,這個蒸汽機,那可是能取代人力的機器。

這要是真的成功了,大明的工業化進程,將會再上一個大大的台階!

王承恩連忙上前結果奏章,打開一看。

瞬間喜上眉梢:

「恭喜陛下!蒸汽機研製成功了!」

「呈上來!」

崇禎大喜。

王承恩立即把喜報送到了崇禎的手裡。

「太好了!」

看完喜報,崇禎高興的狠狠一拍龍椅。

通過徐浪的介紹,崇禎已經知道,蒸汽機對大明工業化的重要性。

用師父的話說,那就是大明騰飛的「馬力」!而且是不需要糧食餵就可以獲得的馬力!!

現在蒸汽機真的研製成功了,這意味著,大明工業化速度將會大大的提高啊!

「走!我們去西峪村看看!」

崇禎不顧剛剛長途返京的疲憊,立即下令,移駕天壽山西峪村。

袁可立,孫承宗,李邦華等七大閣臣,也都滿懷期待的,一起跟了過去。

經常往返於西峪村工業園,聆聽仙師的教誨,耳濡目染,他們都深知蒸汽機的重要性。

現在這個神器竟然研製出來了,誰也忍不住心中一睹為快的沖動。

尤其是工部尚書徐光啟。

作為這方麵的專家,徐光啟更加清楚,蒸汽機的研製成功意味著什麼。

那意味著從此以後,機器將可以代替人力和畜力,讓大明真正的買入機器時代啊!

……

這時的徐浪,告別了崇禎等人,也已經回到了西峪村,自己的莊園裡。

剛剛洗了一個澡出來。

就發現,莊園外,已經圍滿了人。

「仙師好!您終於回來了!」

「仙師我們想念你呀!」

「……」

看到徐浪,以裡長徐季為首的西峪村村民,都是一片歡騰。

在村民們看來,仙師徐浪才是他們的頂梁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