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如何治理東瀛?(1 / 1)
朱英開口道:「既然如此,那就再等一年。」
「教化東膠之民乃是功在千秋,讓東膠真正成為大明的一部分,從此再無東膠之語、東膠之字。」
「數百年後,東膠之人甚至是忘記了東膠的歷史,如此一來,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明東膠!」
好家夥。
不少大臣都倒吸一口涼氣。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大殿上的冰塊放的比平時多,感覺渾身冷冰冰的。
數百年後讓東膠再無東膠之語、東膠之字,甚至是東膠的歷史都要抹去,這樣的手段多少有一些滅絕人寰。
然而對於大明來說,這種手段確實又是功在千秋。
因為這才是真正直接征服東膠,讓東膠成為大明的疆域,而非一個番邦。
古往今來,有多少假意臣服,又或者是確實表現的非常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番邦,在最後一次又一次地背刺中原王朝?
東膠要是一直存在東膠之語、東膠之字,甚至是他們東膠人的歷史。
那麼這些記載隨時可以成為一個東膠人奮起反抗大明的把柄。
也會時時刻刻提醒那些東膠的百姓,他們是東膠人,和大明百姓有著區別。
要說真正的鐵血手段,那還是得咱皇太孫殿下,想的那就是遠。
既定了東膠後期策略,還有就是如何治理東膠。
朱英問道:「如今東膠之地還存在著一些反叛者,但是總體上,那些都城內的百姓,還是選擇了臣服。」
「四皇叔來信,言明再有月餘時間,就可以徹底消滅那些反叛者,穩定東膠之地。」
「整個東膠也有著幾十萬人,一共是三十多座都城,幾百個縣,這些也都需要人來治理,眾位愛卿可有什麼想法?」
大明現在並不缺少讀書人,隻是說,科舉考試,是為了挑選人才。
但是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隻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去東膠之地為官,治理一方。
這叫做學有所用。
最起碼,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官員,而並非一個舉人身份,又或者是進士身份。
吏部尚書詹徽上前躬身道:「殿下,臣以為,可以從國子監太學府、華蓋殿、弘文館等挑選學子,還有那些三十餘歲的舉人、進士等,前往東膠之地為官,治理東膠。」
「如若治理有功,則可以加官進爵,回到大明,繼續為官,治理地方。」
「東膠如今百廢待興,又是一個剛剛征服之地,治理起來,十分不易。」
「卻也能夠以此來鍛煉那些學子,讓朝廷看到他們的才能。」
「也不失為一種為國選才的方式。」
這也是朱英想到的一種方法,東膠還算是一處比較大的疆域。
而且,東膠處於大明的東海之上,那裡的海資源非常豐富,再加上氣候也比較怡人,是一個非常好的軍事基地。
那裡的田地也比較肥沃,可以耕種高產農物,產出的糧食,絕對會有一些剩餘,運送回大明,也能解決大明糧食不足的問題。
而如何治理東膠就成為了大明現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是讓東膠的人自己來治理,還是大明直接派人去治理,不給那些東膠人權柄,又或者是直接軍事駐紮,施以暴政,等東膠之人徹底臣服,再分封出去?
對於如何治理東膠這件事情上,還是有不少大臣,都有著自家的觀點。
不過,朱英最終還是敲定了半軍事、半仁政,不能像是元賊那樣,卻也不能再給東膠之人權柄,和漢唐征服漠北一樣,隻是拚了命的打一仗,贏了,就成為什麼天可汗。
要這天可汗的頭銜有什麼用?
大唐之後,胡人繼續南下,北宋之後,漠北的那些蠻夷之人直接征服了中原。
如若大唐可以好生地利用我強敵弱的機會,治理漠北,建立漠北重城,教化漠北之人,把他們遷徙走,讓草原之地隻剩下狼群和土撥鼠。
如此一來,這漠北之地還會有強勢崛起的機會嗎?
人煙稀少不說,連組建起來一個部落的機會都沒有,出現了一個小部落,那就想辦法,誘惑他們遷徙進入內地,享受著達官貴人的待遇,幾年之後,就已經忘乎所以了,最終還不是任人宰割?
可惜,唐太宗還沒有那種眼光,更不知道幾百年後,突厥人卷土重來,成為蒙古,直接南下占據了中原。
又商定了對東膠後期治理問題,以擴招天下讀書人,隻要是願意去東膠,就會有一官半職,為大明治理東膠之地。
與此同時,也會擁有加官進爵,回到大明,繼續為官的機會。
說白了。
其實這就相當於是從一個合同工轉正的方式,先讓這些人去治理東膠,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這要比科舉選士更容易一些吧。
有一些人,真的不太適合去考什麼八股文。
而招賢榜貼出來以後。
各地學子是紛紛報名,特別是那些年年落榜的考生,非常積極。
因為他們考了很多年啊,從一個少年,到現在的中年,卻還是沒能考中。
不說進士及第,就是中舉都沒能中。
現在有了一個當官的機會,他們怎能不激動、不積極?
朱英則是讓詹徽根據這些報名者的資質,多用寒門,給他們一個機會。
同時,還有一個讓詹徽多少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提議。
那就是多用淮西人。
他還以為皇太孫殿下如今對淮西貴勛們非常好,所以才會想著多用淮西人。
但是思考了幾天,總覺得能文治武功的皇太孫,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皇太孫殿下,應該不會如此愚笨,看不明白其中道理。
真要是專寵淮西貴勛,到時候整個朝堂上都是淮西人,必然有可能直接架空了他這位皇太孫。
畢竟,胡惟庸案算得上是前車之鑒。
而細細一想,就覺得這樣的提議並不簡單,表麵上看,是多給那些淮西讀書人一個機會,似乎是對淮西貴勛們都有著好感。
可是,如果是直接提拔淮西人,那還說得過去。
讓那些淮西讀書人去東膠為官,一年半載都可能不會回來,甚至是有可能,永遠都不會再回到大明境內為官。
如此一來,這些讀書人的家人,豈不是也會搬遷到東膠?
好家夥!
詹徽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謀劃。
陽謀。
又見陽謀。
「我們這位皇太孫殿下當真是雄主也!」
既然皇太孫殿下有這個想法,作為如今皇太孫的支持者,詹徽自然是照辦。
淮西讀書人占據了六成,其他地方的讀書人占據了四成。
一共是三百餘讀書人,在九月初,乘坐定遠號和鎮遠號,到達了東膠。
同時,也有朝廷的好幾位六部和都察院、禦史台的人,也前往東膠,負責在各地建立府衙。
他們這些官員,是三年一次輪換,每一年,會有一個月的年休,允許他們回到大明。
至於那些三百餘的讀書人,自然要在東膠兢兢業業,治理一方。
從這之後的科舉考試,也會增加一些名額,用來調派到東膠為官。
九月五號。
在仙島避暑的朱元璋,回到了應天府。
因為十月中旬,便是大明的皇太孫大婚之日。
東膠之事既定,所以這時候的朝堂也要把重心放在皇太孫大婚這件事情上。
從納吉開始,這一場婚禮從去年的十二月初,到現在的九月初,差不多十個月的時間,前麵的流程都已經走完了。
現在,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等到十月十五日的迎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