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皇太孫大婚之日、普天同慶(1 / 1)

加入書籤

朱棣給朱英寫信的次數也多了起來。

聽到朱英馬上就要迎親,言語中似乎有一種父親得知兒子要迎親,自己卻沒能在身邊的虧欠。

朱棣說,他會把東膠治理好,讓這個地方成為大明的東海明珠。

因為他已經聽聞朱英要把東膠打造成為大明的軍事和糧食基地。

要借助這個東膠海上大島的優勢,訓練出來更多的海軍將士們,並且還要建立一些兵工廠,打造堅船利炮。

朱棣表示,他會讓東膠很快安定下來,也會嘗試在這裡建造一些工廠,利用東膠原本的幾十萬百姓從事大量生產,為大明創造財富。

朱英也回了不少書信。

首先就表達了自己對朱棣的關心的感謝,也提起如今東膠對大明的重要性。

如此軍事重地,交給別人,他不放心,也就隻有朱棣可以治理好這個才剛剛被大明征服的地方。

這是真心話。

楊士奇、楊榮、楊浦,這三楊大學士,雖然是永樂朝時期的能臣。

可是他們現在畢竟無功名在身,不可能直接把東膠交給他們去治理。

一來,他們的身份不能直接管理整個駐紮在東膠的將士們,二來,也不能降服那些在東膠的三百多官員。

也就隻有朱棣以親王的身份,才能降服那些官員,同時,再加上朱棣自己的領導才能,能夠在靖難之後打造出來永樂盛世的帝王,治理一個小小的島嶼,自然不在話下。

朱英既然選擇相信朱棣,重用朱棣,那自然會把權柄放寬,給朱棣絕對的信任以及權限,讓他能夠沒有束縛地治理好東膠。

金秋之際,朱英下令各地官員以秋收為主,要幫助農戶快速完成秋收。

不僅如此,還讓一些衛所,給與家中有良田的將士們一定的假期,十三天一批、又或者是十五天一批,分批讓將士們可以回家探親和幫助家人秋收。

還有還在修路的工匠以及北地長城的工匠,隻要是願意申請回家的,在審批無誤的情況下,都可以給與他們一定的假期。

至於那些徭役,是沒有假期可言。

這也是大明第一次出現這種還會給衛所的將士們假期,讓他們可以回家探親和完成秋收的政策,也被後來人稱之為仁政。

因為有了這一係列促進秋收的政策,今年的秋收和二十八年一樣,又是一個豐收之年。

百姓們隻要是談起皇太孫,無不豎起大拇指,以肯定的語氣稱贊皇太孫殿下的仁慈賢德。

短短四年的時間,從荒島上回來的皇太孫殿下,就擁有了比之懿文太子朱標還要高的擁護之聲。

上到六部尚書、幾位開國功臣,還有淮西貴勛,下到黎民百姓,就算是一個小商小販,無不對皇太孫殿下感恩和敬佩,都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位皇太孫殿下登基之後,一定可以成為明君。

納征之禮以後,就是定下婚期的日子。

經過了欽天監好幾位道家高人、佛門高僧的推演,把婚期定在了十月。

這一日,整個應天府披紅掛彩喜氣洋洋。

而應天府的商會更是拿出了幾十萬銀幣,做出了成套的羊絨棉衣,分發給應天府的百姓。

應天府所有的酒館,這一天都是最低價,還有一些窮苦一些的百姓,能夠分得一些美食。

至於官方所做的慶祝,那就多了起來。

比如黃玉神龍遊行展覽,花車無數,在皇太孫新婚之夜,會有一場盛大的花車出遊。

為賀太孫之新婚,京城內外的僧道,頌詠佛法經文,大明儲君祈福。

而那些道士們則是在各地行善舉,吟誦經文,製造一些祥瑞,為大明的皇太孫殿下祝賀新婚。

從官員到商賈,從佛門到學子,各行各業、各行各界都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慶祝皇太孫殿下的大婚之禮。

為了彰顯天恩,皇帝和太孫登上洪武門城頭,享受萬民朝拜,並賜予京師年長之人酒肉,在上諭中豁免天下貧瘠之地的錢糧。

朱英勸阻了朱元璋大赦天下的聖旨,因為這會讓大明律法有失威望。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本就是常理。

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大婚,逃脫了大明律法的懲處,並不是皇恩,而是對那些蒙冤受災的百姓的傷害。

朱元璋欣然同意,並且稱贊了朱英。

不僅僅是他,就是那些大臣也覺得朱英進退有度、賞罰分明,也稱贊朱元璋虛心納諫、賢德仁慈。

京城之中,滿是伸長脖子等著看太孫迎親的百姓,人頭攢動人潮洶湧。

路上站滿了穿著簇新戰襖的護軍,沿路警戒的同時,也把看熱鬧的百姓,隔在禦路之外。

茹瑺、詹徽作為東宮屬官,引朱英從東宮出,至文化門外。

見朱英到來,幾十位官員躬身施禮。

朱英至幕次之中,換上袞服旒冕。

三通鼓響。

朱元璋身著通天冠、絳紗袍出。

皇太孫大婚的婚禮講究的便是一個禮字。

禮部這一次算是大顯身手,把所有流程安排的非常到位,所有的吉時也都卡的非常準。

並且聯合了應天府的商會,給百姓們都換上了新的衣服,還是羊絨棉衣,讓這一天的百姓可以穿的暖暖和和地參加皇太孫殿下的大婚。

也記錄了來自於各地藩王送上來的厚禮,那當真是厚禮,任何一個藩王拿出來的禮物,都足以在應天府買上一座小宅院,也可以養活一個四口之家。

而其中要說最厚重的禮物,還是來自於燕王府,燕王世子朱高熾親自帶著禮物前來應天府祝賀。

其他的藩王也都是一樣,派遣了自己的兒子前來應天府,為皇太孫祝賀大婚。

這些藩王的世子接待之禮,那都是禮部負責。

還有大婚時候的祭祀,還有各種禮節的安排以及如何能夠讓皇太孫殿下輕輕鬆鬆地完成這些禮節,才是他們最為深思和研究的。

畢竟,他們也知道真要是按照太子大婚的禮節去安排。

可能會讓皇太孫累到連洞房花燭夜都沒有那個精力。

這可不行。

婚禮的重要性就是讓皇太孫能夠有後,皇上可以在晚年抱上重孫。

所以簡化一些禮節很重要,既能夠讓皇太孫輕鬆,也可以彰顯皇家禮節,不被人詬病,到時候彈劾他們禮部,是李原名等人想的頭發都要白了,才想到的。

趙家。

趙玄音身著禦賜的燕居服,帶鳳冠。在禮官的指引下,開始叩拜族宗。

這是醮戒禮。

趙思禮要在這個時候,教導趙玄音遵守女戒,以及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太孫妃。

在皇太孫的麵前一定要三從四德,不能有絲毫逾越之禮,最最關鍵的便是不能乾政。

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照顧好皇太孫的起居,還要孝順皇上。

吉時已到,朱英的迎親大隊,剛好已經出了城門。

「來了!來了!」

沿路翹首以盼的百姓拍手大喊。

吃喜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