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廢除海禁(1 / 1)
解除海禁是朱英提出來的。
為的是先下西洋,後謀漠北。
因為漠北之地有了長城的防禦工事,再加上去年削弱了馬哈木的瓦刺實力,讓瓦刺、韃靼、兀良哈三方達到了一定的平衡和製約。
除非有了突發事件,比如阿魯台殺了大汗,另外立大汗,導致鬼力赤反叛。
這件事情還有幾年才會發生。
而現在,馬哈木想要南下入侵大明邊關,那就要麵對阿魯台和兀良哈的偷襲。
而大明的邊關有著水泥長城,他們的鐵騎想要南下,就要越過這長長的、高高的長城。
有好幾位塞王和邊關駐守的將士們,瓦刺的鐵騎想要南下,就要攻破長城。
這就相當於是攻城之戰。
而漠北的鐵騎並不擅長攻城之戰,他們擅長的是陸上戰爭。
所以大明現在不著急去解決漠北元庭的威脅,而是要把目光放在西洋之地。
這個時候的西洋之地已經是蓬勃發展,羅馬帝國算得上是整個西洋之地最強大的帝國。
除此之外便是丹麥、阿拉貢、拜占庭、奧斯曼等。
這些西洋之地的帝國實力也比較強盛,關鍵是,西洋之地已經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
這時候的西洋是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強盛時期。
同時,也正是因為文藝復興導致這個時期的西洋開啟了連年征戰模式。
朱英就是想要通過這個時候來搭上西洋的戰船,大發一筆戰爭財。
他也明白,解除海禁肯定會有大臣勸阻。
朱元璋和他如今的威信確實到達了巔峰,但是也不是說,他們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解除海禁這件事情,就不是朱元璋開開口,就可以讓大明解除海禁。
那些大儒們的反對,還有朝堂上一些官員的反對,民間士子、讀書人,東海之濱的老百姓們,他們的反對,朱元璋是必須要重視一下。
這件事情可以先開一個頭。
早朝之後,朱英去了船廠,見一見鄭和。
鄭和這個名字是永樂年的時候,因為其輔佐朱棣有功,才被朱棣賞賜了鄭姓。
而在此之前,他是跟隨道衍和尚,法名福吉祥。
朱英為了能夠提前解除海禁,促成大明下西洋的商隊,就直接一封書信,向朱棣借人。
同時,也在書信上表示,應該賜給福吉祥一個名字,以後,他便是大明下西洋的商隊的總都督。
作為大明的總都督,那就要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朱棣欣然答應。
「鄭和拜見殿下。」
身體壯碩的鄭和躬身施禮。
朱英點點頭,兩人走在船廠的小道上。
「解除海禁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直接解除,朝堂上的大臣們,我和皇爺爺可以搞定。」
「而其他人,時間一長,隻要是朝堂商議好了,你們也準備好了。」
「自然無法抵擋。」
鄭和在回到應天府之後,就見到了朱英,聽到朱英對下西洋這件事情的分析,也覺的這乃是大明接觸西洋的時機。
西洋的傳教士都到了大明,而大明卻還不知道西洋有多大,西洋的那些帝國有多強。
朱元璋說了一個詞語,在眾人看來,應該是皇太孫之言。
閉關鎖國。
試問,在沒有皇太孫殿下之前,誰能夠想到這個詞語?
大明開啟海禁,阻攔了海盜,卻也阻攔了大明和西洋之地的聯係。
如今大明興盛起來,自然要去了解他們以後的敵人的實力。
鄭和恭敬地說道:「以皇太孫之謀,臣以為,自是萬無一失。」
「朝中大臣們也都是明白人,他們十分清楚,殿下開口要解除海禁,那必然是因為解除海禁,有利於大明。」
「臣初聽殿下之謀,也是佩服不已。」
「落後就要挨打,大明如今已經強大起來,卻不知道西洋的那些帝國有多強。」
「若非殿下高瞻遠矚,大明百年甚至是千年之後,必然會麵臨西洋的威脅。」
朱英想到了後來的鴉片戰爭。
「是啊。」
「閉關鎖國,避開的不僅僅是海盜,還有我們對於西洋的了解。」
「王朝的發展其實永無止境,從當年的秦漢唐宋,到現在的大明。」
「誰能想到,以前要靠刀槍劍戟才能戰勝敵人,而現在隻需要火炮強大,就能夠主宰整個戰場?」
「而西洋之地也掌握了火炮技術,他們如果先一步,把火炮技術發展的更為壯大,等到百年甚至是千年之後,中原之地必然會麵臨西洋的威脅。」
「任何一個帝國在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擁有了遠航的技術之後,肯定會促進遠航,去探索海外之地。」
「而大明已經出現了一些西洋傳教士,他們會把大明這個繁華昌盛的東方之國的情況,傳到西洋之地。」
「到時候,必然會有西洋的帝國前來探索,他們一旦看上了這一片土地。」
「那便是大明最大的威脅。」
「玉與其百年後,大明被西洋所威脅,不如現在開始,大明去了解西洋,或者說互相了解。」
「這樣一來,大明上下就會知道,遠在西洋,會有更為強大的敵人。」
「隻要是這個敵人非常強大,就會促使他們一刻不停歇地去發展。」
「……。」
朱英說的非常多。
他絲毫不吝嗇地把這些超前的一些預測,全部都說了出來。
因為這將會警示大明上下,也算是促進解除海禁的輿論宣傳,讓下西洋在這初春之際就可以開啟。
鄭和也是一心想要有所建樹之人,梳理了朱英的言論之後,寫了大明通商西洋的十大益處。
這一份策論到了六部那裡,也被很多官員稱贊不已。
非常具有前瞻性,目光也是非常遠大。
最終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有了這一份策論,朱元璋手中的籌碼也就多了一個,和大臣們再一次商議,是否要解除海禁。
終於,經過了三次商議之後。
大臣們都選擇了支持,不管是六部大臣,還是三公九卿,又或者是那些大儒。
一部分選擇沉默,一部分選擇繼續看戲,一部分則是開始支持大明解除海禁。
因為那些商賈們也在行動,宣傳解除海禁的好處。
可能最希望解除海禁的人,除了朱英之外,那就是那些商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