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三宮六院(1 / 1)

加入書籤

朱元璋也看向了藍玉和傅友德。

「嗯,可以,他們兩人陪著咱這麼久,也是時候出去了。」

「既然是軍事學院,為大明培養武學人才,他們兩個是舍我其誰。」

「咱還記得,當年麵對張士誠一戰,要不是他們兩人,咱大明的損失將會更大。」

「真要論軍事才學的話,大明他們兩人足以抵得上其他所有人!」

藍玉和傅友德都沒想到朱元璋對他們的稱贊竟然這麼高,也沒有想到,朱元璋會同意這件事情。

其實,在朱英說出軍事學院的章程之後,他們兩個人就心動了。

仙島上的環境確實非常好,還可以延年益壽。

但是作為武將,作為一個即將入土的老人,他們似乎看透了生死,更想要在自己臨死之前,還可以有些作為,能夠讓自己這一生圓滿落幕。

「太上皇謬贊了。」

「臣等可擔當不起,當年,要不是太上皇英明神武,帶著我們南征北戰。」

「我們現在可能還在老家種地呢。」

要是以往,藍玉還會梗著脖子,吹噓自己的戰績。

但是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特別是書讀的多了,眼界也開闊了,對於一些虛榮看的更開。

傅友德也接著說道:「是啊,可能我們連個種地的機會都沒有了。」

「元賊施展暴政,農戶們連自己的田地都保不住,想要種地更是不太可能。」

「太上皇當年振臂高呼,讓我們跟著一起,才有了今日。」

朱元璋也陷入了回憶之中。

當年作為一個皇覺寺掛名的和尚,連個度牒都沒有,就是為了混口飯。

要說朱元璋,那是真的農戶出身,小時候還給佃戶放牛,後來大了一些,就不願繼續當個放牛郎,直接出去闖盪,要過飯,做過乞丐,也當過俗家和尚,後來參了軍。

那時候的朱元璋也沒有什麼雄才大略,為的還是混口飯吃。

直到後來,自己的部下越來越多,郭大帥的打壓,促使他自己獨立起來。

思緒又回到了現在。

「你們那點兒心思啊,都寫在了臉上。」

「以前就是如此,讀了這幾年的書,還是沒能讓你們有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心性。」

「這仙島上,確實寂寞孤獨了些。」

「現在正好,咱大孫需要你們去當個教書先生,為大明培養出武學人才。」

「咱也不是什麼不講道理的人,非要把你們留在這裡。」

「想去,就去吧。」

藍玉和傅友德連忙起身施禮,「是。」

朱英則接著開口道:「皇爺爺,等到這三伏天過去,到時候,您也可以去軍事學院看看,然後開開課,不用教太多,就把當年您南征北戰遇到的一些大型戰場的場麵,還有您是怎麼帶著舅公他們打贏敵人的過程,講述一下,說道說道,便可以了。」

朱元璋開心地不敢相信地問道:「咦,這麼說,咱也能去軍事學院?」

朱英回道:「那肯定的啊,這大明都是皇爺爺您的,您想要出去,想要做什麼,都可以。」

「仙島養人,但是我還是想皇爺爺能夠出去走走,能夠散散心,能夠看看應天府的變化。」

「大明這大好河山,壯麗的風景還有很多呢。」

朱元璋笑著道:「大孫說出去走走,那咱就出去走走。」

朱英陪著朱元璋、藍玉、傅友德一起釣魚,一起去後山耕種,一起做飯,一起燒烤。

過了一天。

朱英帶著藍玉、傅友德回到了應天府。

軍事學院的建造已經快要完工了,三個月的時間,教學樓、廣場和宿舍已經建好了。

還有演武堂,還有白虎堂等重要場地,還在建設中。

朱英打算先招收學生,然後再等完工的時間,等到完工之後的一個月,就開始教學。

時間不等人,西南之地的戰火已經燒了幾個月。

朱英調派了三次兵力,支援臨滄對抗安南,後期,肯定會有一場大戰,徹底穩定安南的局麵。

安南之地,朱英是勢在必得。

夜幕來臨。

朱英處理完了奏折,陳公公端上來一個皇家絲綢的木盤,上麵放著六個牌子。

三宮六院。

朱英現在沒有後宮佳麗三千,不過,卻也有了六位貴妃。

加上趙玄音這個皇後,就是七位妻妾。

這很正常。

朱元璋一生隻愛馬皇後,卻也不妨礙他和其他的貴妃生下那麼多的皇子。

朱英也不可能一直守著趙玄音,就算是他很喜歡趙玄音,兩個人也算是舉案齊眉、和和美美,卻也不能真的就隻有趙玄音這一位皇後。

首先,大臣們就不允許。

在這個觀念上,不分文武,他們希望朱英能夠多生一些皇子,多生一些公主。

這才是皇家枝繁葉茂的典範。

再加上,趙玄音會懷孕,還要帶著孩子,有時候,並不能侍寢,朱英的龍床上,自然還是要有人陪同。

對此,朱英也沒什麼好糾結,入鄉隨俗,接受了這個身份,那就要接受這個身份上帶來的所有效應。

至於藍玉、傅友德的安排,也是因為他們本身有著軍事才學,能夠教出來大明需要的武將。

朱英永遠記得朱元璋告誡他的那兩句話。

第一、相信自己手下的能力。

第一,絕對不相信所謂的絕對忠誠。

忠誠是有條件的,主公在挑臣子,臣子也在挑選主公,這是一條雙向的選擇。

藍玉以前是個什麼樣子,現在又是什麼樣子?

或許,是因為某一些事情觸動了他,讓他有了改變,同樣,這種改變也會持續。

相比較而言,傅友德就老實多了,當初在仙島上,接觸之後就感覺出來了。

傅友德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擁有著大智若愚的人。

他和大唐時期的李績很像,同樣的開國功臣,同樣的身居高位,同樣的手握兵權,乃是武將之中的頂峰,也是武將的代表者之一。

李績能夠善終,是因為李世民相信長孫無忌,也相信李績等人的忠心,更相信自己的餘威。

當然,關鍵也在於大唐時期的親王,手中沒什麼權柄,也翻不起大浪來。

而大明不一樣。

辛辛苦苦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死於意外,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又是一個不能擔當大任的。

他隻能為朱允炆趁早除掉不安穩的因素,也可能,是為了另外一種結果,為的是老四朱棣。

朱標死後,朱元璋肯定是想過接班人的人選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