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第一個對孔家調查的皇帝(1 / 1)
新華二年的十一月初,朱英開始昭告天下,大明建立了皇家軍事學院,為大明培養專業的武將。
天下震動。
不少文人士子對此大為不滿。
他們寒窗苦讀十年,為的就是能夠參加科舉,能夠考取功名。
在他們的腦海中,便是天地君親師,還有四書五經等經書,也就是所謂的聖賢書。
結果,朝廷突然要建立軍事學院,要培養武將?
這是要給重新恢復兵家的地位嗎?
對此,孔家的人,直接聯名上書,直言朱英這位新皇帝,乃是違背了祖宗之法。
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還有一些學子,直接跪在了東門外,想要阻止朱英建立軍事學院。
為此。
朱英專門舉辦了一場祭祀,讓那些參戰的老兵,還有那些傷殘的士兵們,出現在了大街。
百姓們看到這些傷殘的將士們的時候,就有一些動容了。
朱英又寫了一篇文賦。
論文武對大明治理和安穩的重要性。
被史官們稱之為新華論文武。
朱英的意思也很明確,內聖外王,內儒外武。
大宋為何亡國?
就是因為大宋士大夫治天下,奸臣當道,文人沒了他們的文骨。
一個王朝,一個民族,必須要有他們的風骨和脊梁,才能挺直腰杆子。
沒有武將們戍守邊關,大明隻會被元賊,被蠻夷,被西洋人一次一次的征服。
想要強盛,不是天天依靠文人治國,就能夠強大。
如果以後人人都科舉考試,人人都想著考取功名,無人願意參軍。
無人願意為大明戍守邊關。
大明也就無法安寧,沒了安寧,沒了邊關,大明也就變成了沒了獠牙的紙老虎。
文和武就是大明的雙腳,缺一個都不行!
朱英掌握著輿論。
也知道如何煽情,能夠讓軍人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慢慢地無線拔高。
本來,他們就是一群可敬可佩的人。
因為朱英的一係列動作,再加上,楊士奇、楊榮、楊靖三楊出手,對孔家的調查,懲處了孔家幾個偏房胡作非為,欺壓百姓的罪人。
還查處了孔家一部分田產和房產等等,還有一些給孔家受賄,想要求得名師,求得仕途的學子等。
而文臣們在這一次的改革中,保持了沉默。
他們知道,這是武將們能夠延續自己功勛和地位的一個機會。
一旦他們開始阻擋這次的機會。
文武就真的要對立起來了。
而皇上是最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他一定會以雷霆手段平息這件事情,還會繼續建立軍事學院。
皇上想要做的事情,就沒有辦不成的!
他們當真要阻擋,那就是兩頭不討好,還會自毀前程。
……
「鐺鐺!」
天邊剛泛起細微的魚肚白,紫禁城中的鍾聲響起。
朱英強忍著困倦之意,撩開床榻的帷幔坐起身。
「奴婢伺候皇上更衣!」陳公公無聲無息的上前,說著每天都重復的話。
朱英站起來,伸著雙手。
這時候的衣服當真有一些繁瑣,自己還真的不好穿戴。
再加上,有這個條件,卻還不享受。
豈不是傻子嘛。
「皇上,妾身給您梳頭。」張賢妃揉了揉眼睛,連忙起身,服侍朱英。
此刻,十幾個宮人端著洗漱用具進來,輕聲在朱英身邊忙碌,今兒個,是朱英生辰的日子。
朱英點點頭,坐在鏡子前。
頭上烏黑的長發被散開,張賢妃近乎虔誠的小心地梳理著朱英的頭發。
看著鏡子裡,自己的臉,朱英竟然有些恍惚了。
剛來這個世界的那天,他對這一頭長發也是無語的很,幾天就要洗一下,不然,一股味道。
好在,仙島上的環境還算是不錯。
朱英本來打算直接把長發給剪了的,但是又一想到自己還不知道是個什麼環境,也隻好留著。
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會剪發,也不會減掉胡須。
但是平日裡的修理還是可以的。
那年。
他十八歲。
如今已經是七個年頭了。
他也二十五歲了。
胡須也蓄起來了,看起來成熟很多。
其實,要是能把胡須修建一下,看起來還是一個精神小夥。
長長的頭發梳好,盤在頭上,用玉簪固定住,隨後陳公公指揮宮人,開始給朱英淨麵,梳洗。
……
永安宮中,朱元璋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有些不悅的摸著自己花白的頭發胡須。
「遭娘瘟的,一下就老成這個德行!」說著,微微嘆息一聲,「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啊!」
說著,忽然咧嘴莞爾一笑,「他娘的,遭瘟的書生說的詞兒,雖說矯情了一點,可還真是那麼回事!」
朱英生辰,他自然也回來了。
隻是年齡大了。
人也變得遲鈍了一些,行走也不太方便。
要不是朱英生辰,朱元璋可能一直宅在仙島。
那裡可要比這應天府暖和多了,一點兒也不冷,空氣還非常清新。
到了應天府,多少有一些不適。
過了一會兒。
朱英走了進來。
「皇爺爺。」
朱元璋笑著道:「咋,什麼事兒,讓你這麼高興?」
朱英上前,坐在朱元璋的身邊,吃著炒花生,開心道:「見到皇爺爺,我就很開心呀。」
朱元璋看著朱英那調皮的樣子,仿佛是回到了以前,回到了當年的那個歲月。
「唉,這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七年過去了。」
「今兒個,是大喜的日子,也確實要高興高興。」
就在這時。
朱文橋也起來了。
他已經會走路,走的也非常穩,再過幾月就兩歲了。
「太爺爺!」
「父皇!」
朱文橋進了房間,就掙脫了趙玄音的手,直直地跑過來。
然後撲進了朱元璋的懷中。
小家夥很聰明,他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和誰親近一下。
況且,他和朱元璋也有段時間沒見,現在見了麵,更是歡喜不已。
朱元璋也很稀罕,抱在懷中,笑著道:「哎呀,咱的大寶貝重孫來了呀。」
「怎的醒的這麼早呀?」
趙玄音走過來,施了一禮,然後開口道:「皇爺爺,文橋聽到您來了,洗漱都不要,直接讓妾身帶過來,一路小跑,催著妾身走快些。」
朱文橋靈動的雙眼,看著朱元璋,乖巧可愛地說道:「太爺爺,文橋可想你了。」
「我現在會讀書識字了呢。」
「我會背三字經。」
「太爺爺,我背給你聽,好不好呀?」
朱元璋瞪大雙眼,有一些意外,也非常欣喜,說道:「是嗎,那你真是太厲害了。」
「快,背給我聽一聽。」
用了早膳。
一家人才出了永安宮,來到了外麵。
群臣也都在。
見到朱元璋和朱英走了進來,連忙躬身施禮。
大明的皇上生辰,還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