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光復靈州!(1 / 1)
大宋景德三年一月四日,有邊報入朝中。
趙恆接過一看,雙目瞪得滾圓:「什麼,遼蕭太後病重昏迷,皇太妃蕭胡輦謀反了?!」
真正智慧的政治行動就是什麼都不做,努力發展國內,然後等著自己的對手出亂子,現在還真讓大宋等到機會了!
「去,快去召宰執入宮議事!」
......
所謂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遼國動盪這麼重要的事情,當然是召宰執過來商討,三衙管軍什麼的,都沒有上座的資格。
「陛下,遼國何事?」寇相公還未進門,聲音先傳進來,用的還是質問的語氣。
趙恆聽著心裡不怎麼舒服,但也沒和寇準計較。
將手上信封遞了過去「遼國皇太妃蕭胡輦謀反,此事寇卿你怎麼看?」
寇準接過,上麵的內容還沒有細看,先問道:「陛下,此事可有個定論?會不會是空巢來風?」
當初雍熙三年,就是情報工作沒做好,先帝聽從風言風語,覺得北邊的大遼主少國疑,已是一副要完了的架式,大宋天兵一至,所到之處百姓竭誠歡迎。
飛龍騎臉,怎麼輸?
悍然發動雍熙北伐,結果狠狠地碰了一個釘子。
這次的情況和雍熙年間有所不同,趙恆點頭說道:
「皇城司、三司、還有在幽州的商人三方都傳來相似的消息,蕭胡輦率所部謀反,已經和南京留守、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隆慶打起來了。」
這好事啊!
寇準翻閱邊關傳來的奏疏,正在此時,畢士安、王繼英、王旦等宰執陸陸續續地趕到,奏疏在他們手中流轉一遍後。
趙恆感嘆道:「朕早聞蕭氏姐妹不和,但不曾想會走到兵戎相見的這一步。」
是的,蕭胡輦是蕭太後的姐姐,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說是反目成仇,那也是水火不容。
蕭胡輦的第一任丈夫耶律罨撒葛,為遼太宗次子。
遼穆宗殘暴不得人心,他本有機會當上遼國四代目的,但被景宗耶律賢截了胡,本人在保寧四年病死。
契丹民風開放,沒有王妃不能再嫁的說法,蕭胡輦的第二任丈夫說遼景宗的有,說韓德讓的侄子的也有。
第三任丈夫...是一個「姿貌甚美」的叫撻覽阿缽的馬奴,被蕭綽得知後,逮捕撻覽阿缽,把他裹在沙袋裡鞭打四百下。
姐妹兩人之間的梁子就一點一點的結了下來。
大宋景德元年正月,為和大宋開片做準備,同時為削弱自家姐姐的勢力,蕭太後命蕭胡輦、令公各率兵四萬餘騎,自鑒城川抵涿州,聲言修平塞軍及故城容城。
當時消息傳至汴梁,趙恆一眼就看出了遼人此舉不尋常,契丹人擅長野戰,在邊境修建碉堡一定是另有目的。
後來派人一查,果然如他所料,蕭太後此舉不過是在試探,最多是破壞宋廷於境上如火如荼開始的大建方田工程而已。
蕭胡輦無功而返,知道自家妹妹想讓自己和大宋鷸蚌相爭,她那個漁人就可以得利了,緊接著便是與蕭太後反目,率其眾奔骨歷劄國未遂。
「幽州...」蕭胡輦是一名統兵大將,為遼國西北的安定做出了突出奉獻,又是蕭太後的姊妹,寇準對她略有了解。
蕭太後昏迷,蕭胡輦立即謀反,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遼南京留守現在還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隆慶...」
「蕭撻凜是耶律隆慶在軍中的代言人,現在的遼國皇帝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有魄力將其和三萬親軍全部葬送在大宋境內。」
「那耶律隆慶就如被砍斷了一支臂膀一般,蕭胡輦麾下當有萬餘兵馬,若朝廷不派兵,可要磨上好一陣了。」
所以遼廷會不會派兵?
「遼廷不會派兵的,現在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不會派兵的。」樞密使王繼英說道,他的能力雖比不上寇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廢物!
對時局看得透徹。
「軟弱無能隻是現在的遼國皇帝的偽裝,他的一係列行為都是想把皇權從自己手上奪回來。」
「澶州之戰之始,他應當希望借此一戰,與大宋徹底解決關南之地的歸屬問題,用一場大勝強化自己的權威。」
「但是勝是和,蕭太後本人...應該不怎麼在意,不管是戰是和,不管是隆緒還是隆慶做皇帝,她都是皇太後,因此戰與和對她無關緊要。」
「遼國皇帝為削弱自己好弟弟的勢力,甘願送出三萬遼軍精銳。」
「蕭太後或許也是如此...在她心中,或許希望遼皇大敗,如此,扶持次子隆慶上位便順理成章。」
「隨著戰事的推進,遼皇的心思也發生了變化,他發現自己不可能打下大宋了,但想保住自己的皇位...隻能擇人相助。」
「那人就是韓德讓!」寇準接上了話茬。
「韓德讓雖是蕭太後的老情人,在政治上共進退的,但若澶州之戰大敗,遼皇的皇位固然不保,但他的大丞相之職也就到了頭!」
「他和耶律隆慶有齷齪,以耶律隆慶乖張跋扈的性格,他一但登上皇位,整個韓氏家族遭到清算是遇見得到的事情。」
「他與耶律隆慶交惡之後,就開始走近遼皇,二人心有靈犀,逐漸形成了政治同盟。」
「現在蕭太後身體有恙,權力就落到了韓德讓和遼皇的手上,以他和自己弟弟的關係...」寇準頓了頓,沒有繼續往下說。
此事在大宋歷史中也有記載!
「金匱之盟」是吧?宋太宗和他的弟弟趙挺美是吧?
由己即人,耶律隆緒恨不得自己的好弟弟就此從人間蒸發,怎麼可能會派兵援助他!
「甚至...蕭胡輦能那麼快得到消息,可能還是遼皇自己泄露出去的。」參知政事王旦補充道。
何止是泄露啊,說不定私底下兵馬糧草都援助了一些。
你說遼人那麼在意權力乾什麼呢?
耶律兄弟、蕭氏姐妹一個個的,權力會把血緣上的親情異化掉的...
嗬,大宋可不管他異不異化的,大宋隻知道...趁它病要它命!
「陛下,遼國內亂,臣請求...光復靈州!」
靈州,大宋西北軍事重鎮,其西南為吐蕃之地,也是聯絡回鶻部落的必經之地。
地理自然環境優越,可耕可牧,大宋唯一的養馬地,是周邊各部族極力爭奪的地區。
史稱「地方千裡,表裡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戰之地。」
但是!
正因為靈州地理位置優越,導致它成了四戰之地,黨項人、吐蕃人、宋人,甚至回鶻人有時都要來插上一手。
大宋在靈州的生產困難,糧草依賴內部供給,但離得最近的環洲離靈州都有足足四百裡的距離!
期間還被沙漠瀚海環繞,補給困難。
靈州孤懸河套之南,對鹹平五年(1002年)和遼國打生打死的大宋來說妥妥的負資產,隻能無奈放棄。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
盟約簽訂、遼國內亂,大宋有精力將力量投射到西北。
雖然靈州收回來了大概率還是個負資產。
但誰叫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寇準!
掌握了靈州,那就是握住黨項人發展的咽喉,更重要的是大宋有了養馬地,有了穩定的戰馬供應,就有了一種可能!
寇準就是要為大宋王朝保留這種可能!
但靈州收回來後,後續的糧草是個問題,戰馬有了,飼料也是個問題。
可能是可能,但人也喝水被嗆死的可能呢!
所以...
天子的選擇呢?
「祖宗之地,不可有分毫讓人!」趙恆用最堅決的話語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大宋賢臣良將多如牛毛,他怎麼就不能追尋這種可能?
就算不行,他也要為後來人保留這種可能!(雖然他現在還沒有兒子。)
這麼熱血,怎麼不直接去打遼國?
宋太宗已經用雍熙北伐的慘敗證明了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皇宋朝第一把手和政事堂扛把子都發話了,那其他人的意見就不重要了。
話題很自然地轉入到朝廷派誰去西北當監軍上來了。
「臣推舉老將李繼隆,先帝時期,李首鼠兩端播亂西北,先帝曾命李繼隆率軍進討,數次打得李繼遷僅以身免,他對西北邊事足夠了解,排兵布陣更是強項。」
「有他出征...光復靈州絕不會遇到多少阻力。」
寇相公建言道。
李繼隆和楊億是好友,楊億和他的關係也不錯,再加上自身能力過硬,推舉李繼隆出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寇準的想法不一定對得上趙恆的顆粒度。
「李卿的能力自是極好,但他...對西北百姓卻少了幾分寬容,不是上等之選。」
李繼隆現在在開封的定位有點尷尬,是大功臣,趙恆加了一堆沒什麼用,但煊赫至極的虛銜在他腦袋上。
可正經的差遣並沒有安排一個,要麼是職位太低,要麼是...西府的人已經滿了,不然他應該可以晉樞密副使或樞密使的。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趙恆不願意,隻要皇帝想,西府再多加一把椅子也不是難事,後來又不是沒有同時存在兩名樞密使的情況。
趙恆對李繼隆的定位更像是大宋的「定海神針」,不到萬不得已,比如遼人馬上就要打到開封來了的時候絕不會輕用。
而且...趙恆是真心覺得派李繼隆過去不是個好選擇。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九》記載:景德二年……始,繼隆病癰,醫言不可治,上謂近臣曰:「繼隆往歲西征,枉道誤期,致陝西之民殍死甚眾,加之倉卒,頗多殺戮,其間豈無冤枉乎?此可為戒也。」
李大帥治軍嚴明,但對番人百姓卻少了幾分同理心,可西北那兒漫山遍野的都是番人或者番漢結合,過去團結不了群眾!
那派誰去?
還是樞密使王繼英懂得趙恆的心思,建言道:「陛下,臣以為廣聞司都指揮使劉銘是個不錯的選擇。」
「劉銘在澶州之戰時立下赫赫戰功,又在李排陣使麾下學習過一陣兵法,兵略這方麵是不缺的。」
「而且劉銘待百姓親近,其所做出的竹紙價格低廉,不知讓多少大宋的貧苦百姓可以一睹聖人的風采。」
劉銘待軍中將士也很親近的,但這話有些犯忌諱了,在五代時期優秀的配備機製下,親近士卒就等於想造反,不能說。
「劉銘本人也讀不少聖人之言,曾多次對西北邊事上疏,言辭鑿鑿,頗具名將之風。」
「若能派他前往西北,不僅能光復靈州,甚至還能將靈州管理得很好!」
這話說得有些主觀了,萬一劉銘真去了靈州,而且在哪裡翻車了的話...這可能就是王繼英被彈劾下台的借口!
未來如何王繼英把握不住,但此刻他把握住了趙恆的心!
「諸卿以為如何啊?」趙恆笑道。
沒有直接認同劉銘,但也沒有反對,這本身就是一種認同!
黨項人是好欺負的柿子,那是相對北方的遼國而言的!
從實力上來看,大宋在西北的力量對上黨項還真沒什麼優勢。
若換王超這種庸人過去的話很容易導致全局崩盤,但就李繼隆、劉銘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
光復靈州純粹就是給他們刷軍功的。
李繼隆是太宗皇帝的外戚,而劉銘...則是趙恆自己的外戚!
沒道理不讓自己親近的人去刷軍功的。
「劉銘...」寇準有些猶豫,他年紀是不是太小了?
但國家大事隻談能力不談年紀,而且...劉銘費了一番苦功終於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姑母,而且那姑母是宮中的劉美人的事早在開封傳遍了。
出身是劉娥的一塊心病,現在有了解決的辦法自然是越快越好。
有能力、有寬容、有關係,而且...最近劉銘身上還攤上事了,正好可以當做掩護,免得有聰明人一眼看出了大宋的意圖,提前防範。
如此想來,劉銘確實是派往西北最好的選擇,寇準沒了拒絕的理由,點點頭說道:
「陛下,劉銘無故在陛下麵前毆打同僚,殿前失翼,當貶於鎮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