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西北強軍(1 / 1)
大宋景德三年一月十二日,鎮戎軍外。
「真壯觀啊,乃金城湯池也!」
放眼望去,群山起伏,而鎮戎軍則插在其中,成了山的一部分。
落日的餘輝為鎮戎軍穿上一層金色的鎧甲,也難怪劉銘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從規模上來看,邊境的鎮戎軍再怎麼雄偉也不能和大宋的首都開封相比,何談固若金湯?
宋末的開封,城牆巍峨,令人望而生畏,還不是被金人輕鬆攻破了?
隻因鎮戎軍中有良將駐守罷了。
曹瑋!
宋初大將曹彬之子,在原本的歷史中,澶州之戰,遼軍沒有損失三萬精銳,沒有讓宋人大致了解遼軍的軍事動向。
勉強終結了和遼國二十五年沒有意義的戰爭,但和平係在一紙盟約上,顯得太過脆弱。
宋廷才喘上一口氣,目光不敢輕易從北方的鄰居身上挪開,黨項雖日益強盛,但相比於大宋的國力還是刁民一個。
難免對西方的窮鬼們有了幾分輕視。
但曹瑋卻看得透徹,知道西邊的黨項人不是什麼刁民,他們是餓狼,眼睛發著綠光,隨時想著從大宋身上咬下一塊肉的餓狼!
老早就建議趁著黨項還沒完全發展起來,滅了他們,使中國西顧無憂。
但由於自身的人微言輕、現實的困境以及統治者的短視等等,大宋在邊境采取的是「故務羈縻,以緩戰爭」的禦夏政策。
如此逆風的局勢,曹瑋硬是能靠著自己的能力,鎮守西北三十餘年,讓黨項不敢東視半分。
有這等良將在,鎮戎軍如何不算得是固若金湯!
「呼~」劉銘一口盡了心中的疲憊,七天換馬不換人,幾乎是徹夜狂奔的他,看著眼前的雄城,對接下來的相見不免多了幾分期待。
策馬朝鎮戎軍奔去。
「來者何人?」城外駐紮的將士看著劉銘騎馬而來,趕忙嗬斥道,手中長槍向前突刺,弩箭也上好了弦,這一切都發生在須臾之間。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種種政策維持西北邊疆安寧。
河西地區的瓜州歸義軍曹氏、甘州回鶻、涼州的吐蕃六穀族折逋氏等也積極向宋靠攏,於是以靈州為樞紐,經河西走廊以達於闐、遠至印度、大食的交通暢通無阻。
太平興國七年,李繼遷叛宋,此後與宋關係時好時壞,鹹平五年(,黨項李繼遷集結部下,攻陷大宋西北重鎮靈州,從此宋朝通往河西的道路則以鎮戎軍為中心。
在這邊防重鎮之中,遼國的探子、黨項的探子、吐蕃、回鶻的探子,還有內部的一些作奸犯科之人,都會在此進進出出,交換情報。
若邊防禁軍們不抓得嚴些,那要鎮戎軍立在這裡乾什麼用?還不如直接拆了!
當然,審查嚴格歸嚴格,這道城門麵向的是大宋境內,進入的多為大宋子民,也不至於把大宋百姓當敵寇看。
但劉銘不一般,他身上穿著的是大宋的綠色官袍!
而且鎮戎軍將士們最近壓根就沒收到朝廷會有官員調任而來的消息!
所以這人...不是叛逃的,那就是敵人偽裝,想混出境的,以往並不是沒有這種事發生,必須警惕!
「反應迅速,警惕心強,真勁旅也!」劉銘感嘆道,沒計較邊關將士的「僭越之舉」,主動放慢了馬速,以示自己毫無威脅。
他是來光復靈州的,又不是來逞凶於小兵麵前的,不然和五代時期的那些類人形生物有什麼區別?
在邊關士卒警惕的目光中,劉銘緩緩從懷中把自己的身份證明給遞了出來。
「給你們長官看看吧,若是拿不準的話,就交給你們知軍。」
邊關將士接過,仔細檢查一番後,沒有問題。
長槍和弓弩沒再對著劉銘的腦袋,但看著他的眼神中還滿是警惕。
這憑證是真的,但上麵的字...
劉銘?
澶州之戰的那個劉銘?
如此年輕的三州都監倒也符合他的身份,但他現在不應該在開封嗎?
「大宋打算對西北用兵,光復靈州」現在還是機密,知道的人不多。
「劉銘被貶」是在開封流傳的假消息,劉銘走得又快,謠言根本就來不及傳到鎮戎軍來。
在他們心中,那個三百步外,一箭射中戟上小枝的戰神到鎮戎軍來怎麼也得有個幾十上百人的排場。
現在這個身穿綠袍的年輕人氣度對得上,但寒磣了些。
那將士拿不準,就把憑證交給了都頭。
「這是真的。」那都頭仔細檢查過憑證後說道。
眼前這年輕人真是劉銘?
都頭自己也拿不準,「我現在去找知軍,你們看著他,態度好些,我去去就回。」
劉銘沒計較將士們的過度警惕,邊防再怎麼警惕都不為過,這點時間他也沒閒著,和將士拉起家常來。
話題沒往城防布置這種敏感話題上靠,這不是現在「身份不明」的自己該知道的事。
簡單問了問在鎮戎軍吃得怎麼樣啊,每日操練辛不辛苦啊之類的問題。
還隔空指點了他幾招。
就在這閒聊之中,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突聞馬蹄聲陣陣,一騎策馬而來,飛揚的馬蹄撞開塵煙,麵容漸漸清晰。
為首者麵容硬朗,眼神堅定,甲胄穿戴整齊,劉銘來得突然,又沒提前通知,當是一直穿在身上。
一人一馬的身影在鎮戎軍寬大街道的對比下顯得有些單薄,但守門將士們的身浪又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部分。
「見過曹知軍!」
來者正是曹家將門虎子、知鎮戎軍曹瑋!
「見過曹知軍!」劉銘麵容嚴肅地行了個見麵的軍禮。
曹瑋也沒仗著自己資歷比劉銘大而倨傲,很有容人之量。
下馬之後也對著劉銘行過軍禮說道:「見過劉都監。」
上下打量了劉銘兩眼感嘆道:「劉都監的風采果真名不虛傳!」
劉銘也很快說道:「曹知軍治軍嚴密,乃大宋於西北一柱石也。」
兩人就這樣在城門口商業互捧了好一陣,曹瑋在將士們麵前給足了劉銘麵子後才翻身上馬,邀請劉銘:「劉都監,快快進城一敘!」
劉銘從之,馬蹄聲響,帝國雙壁便朝著鎮戎軍的核心之地走去。
「那人真是劉銘?」那被劉銘指點過的將士驚訝地張大了嘴巴,這等傳說中的人物竟然親手指點了他的武藝!
他現在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
「拿三石弓來,再在百步之外立一戟刀,我現在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
「給你們看看百步之外射中戟上小枝的本事!」
......
鎮戎軍乃邊關重鎮,這裡的百姓時不時就要麵對兵鋒的威脅,城市的氣氛相比於開封要嚴肅許多,青樓酒館有,但不敢大聲張揚。
雖麵兵鋒,可來自黨項的威脅也僅僅是威脅,有曹瑋鎮守於此,黨項人壓根打不進來。
又是大宋溝通河西的重心,和河西政權的商貿往來頻繁,百姓們倒也不愁吃喝,臉上的笑容一點都不比開封爺少。
「曹知軍將鎮戎軍治理得很好啊,百姓生活安康,軍隊謹慎嚴密,李德明不敢東視矣!」劉銘恭維道,發自內心的那種。
花花轎子眾人抬嘛,曹瑋也笑道:「黨項人不過是條餓狼,而且鎮戎軍有地利之便,治理起來並不需費多大心思。」
「但劉都監在澶州城下麵對的可是遼國那隻猛虎,河北之地一馬平川,遼國又有騎兵之利,在此等險境,劉都監卻可以強壓遼人一頭定下盟約,令吾輩汗顏。」
「都是官家和李大帥的功勞,我不過是聽從他們的指揮罷了。」
「你實在太謙虛了...」
......
或許這就是名將之間的惺惺相惜,劉銘和曹瑋兩人的初見稱得上愉快。
鎮戎軍軍營之外,拒馬等防禦性工程完備,門口的哨塔上也常有人值守,但軍營裡麵...卻靜悄悄的,連個人影都看不到。
劉銘好奇地問:「從兵安在?」
「在此也!」
曹瑋一聲令下,突覺地動山搖,甲士、戰馬從營帳中湧出,足有三千甲士環繞在劉銘麵前。
最初的腳步聲動靜大,但等他們站定之後,卻不聞人馬聲。
曹瑋笑問道:「劉都監,鎮戎軍將士如何?」
法者,馭兵之器也。
戰時在強壓的輔助下,禁軍將士能保持極高的紀律性,但平常時刻...
劉銘永遠忘不了當初他允許龍衛將士們踢蹴鞠,讓他們放鬆一下,結果就自己一轉身的功夫,他們就把賭局開了起來,甚至為此對著自己的戰友大打出手!
給了劉銘一點小小的「大宋震撼」。
這還是大宋最精銳的「上四軍」!
能將軍痞訓練成一支嚴紀律高標準的軍隊...曹瑋費了大心思啊。
劉銘毫不吝嗇贊美之詞:「真名將強軍也!」
三千甲士也用最整齊響亮的聲音回應著劉銘的稱贊,歡迎著他的到來:
「見過劉都監!」
......
在曹瑋的陪同下,劉銘巡視了一番鎮戎軍的軍營,隻覺有此強軍在手,什麼敵軍的布置啊、具體的打法啊,都不需在意,直接打到靈州城下就可以了。
開個玩笑。
具體的軍事討論還是要進行的,劉銘對西北之事隻見於紙上,並不算得非常熟悉,還得先商討一番。
走入軍帳之中,劉銘將包裹丟向一旁,但動作太過粗魯,包裹一下散開,裡麵裝著的東西滾落出來。
劉銘沒帶什麼東西過來,簡單兩身衣物,還有...一些紙。
「行軍打仗劉都監也不忘帶上書紙,這是想做儒將?」曹瑋笑道,幫著劉銘拾起。
但把紙張翻過來一看,不是什麼儒家經典,上麵明晃晃地寫著五個大字「平戎萬全圖」!
「大將出征,禦賜陣圖」也算得上大宋特色了。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豈有定數?
但出於對邊關將領的控製需要,大宋的皇帝們總喜歡「禦賜陣圖」。
尤其是太宗和真宗兩位皇帝。
太宗畢竟生逢五代亂世,北伐時亦曾中箭落荒而走,雖不堪,差點身死國滅。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說明宋太宗他畢竟是親歷過戰陣,而趙恆生於深宮之中,除了兒時喜歡玩些排兵布陣的遊戲外,完全不知兵凶戰危。
但他老子的特點卻學了個十成十,醉心於禦賜陣圖,
鹹平二年冬親征北上途中,「內出陣圖」,下令依此動作。
次年「內出陣圖三十二,以示輔臣」。
鹹平四年(再「出陣圖示宰相」,並說明其妙用。
鹹平六年望都戰敗後,宋真宗又向輔臣出示陣圖,並授諸將作戰方略雲雲。
澶州之戰時,寇相公深知官家特點,特意封鎖軍事消息,免得趙恆微操癮發作,隨意指揮致使軍陣崩盤。
「儒將是武將的最高境界,誰不想做?」
劉銘笑道,接過曹瑋遞來的陣圖,小心整理好,又放回包裹裡,用衣服壓住,再打了個結。
妥善做好一切後,說道:「曹知軍,大宋西北局勢如今如何?」
皇帝禦賜的陣圖純粹雞肋,或者說是累贅。
趙恆送什麼陣圖不好,送《平戎萬全圖》。
這圖所要用到將士一共十四萬人,而大宋在西北布置的兵力加起來都沒十四萬人,真宗時期還沒開始爆兵,全國的禁軍加起來都擺不開三個平戎萬全陣!
簡直胡來!
但這不意味著陣圖沒用。
軍隊打仗時是要結陣的,平日也要參考著陣圖來排練,不然遼人快打過來了,宋軍總不能讓敵軍等一下,等自己變好陣之後再開戰吧?
禦賜陣圖是表明他監軍的身份,將陣圖鎖好是想說陣圖雞肋,他劉銘也不是循規蹈矩之人。
這種事...劉銘不好明說,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至於有人問罪?
娘希匹,老子就是監軍、天子心腹,誰能到趙恆麵前去告他的狀?
曹瑋是聰明人,一下就看懂了劉銘的潛台詞,笑道:
「李德明自覺東境無憂,已親自帶兵去進攻甘州回鶻,但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是個擅兵之人,李德明現在兵鋒受阻。」
「代其鎮守靈州的是黨項大將靺鞨,我曾與他交手過幾次,不好對付,且靈州城內兵強馬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