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戰時宰相袁可立(1 / 1)

加入書籤

隨著戰時狀態命令的下達,大明的戰爭機器,開始進入運轉狀態。

雖然這台機器非常老邁、還受到很多乾擾,但在朱由檢調整之後,已經能勉強開動,朝著目標前進。

他放手讓袁可立負責,就是想檢查這幾年的成果。看看現在的大明,能發揮多少實力。

袁可立作為第一負責人,擁有的權力最大,責任也是最重。

他在接到命令的當天,就在樞密院召開了戰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這次會議不但有樞密院、兵部、五府的人參加,政務院其餘各部,甚至內閣和都察院等院,隻要和遼東事務相關的,都被要求參加會議——

顯然,皇帝的話不是說說,而是真正放權。這麼多衙門的官員聚集起來,幾乎能組成一個小朝會。

甚至,就連內廷也派了人。禦馬監掌印李鳳翔,代表皇帝列席會議。

在會議開始之前,李鳳翔捧著一柄尚方劍,傳旨道:

「聖諭:朕惟踐祚以來,夕夕兢兢,思復祖宗封疆。」

「今有建虜侵占遼東、殘殺大明子民,朕心中未有一日不恨。」

「樞臣袁可立,久歷戰事、洞曉虜情、謀算周詳、方略暇整。」

「特賜尚方劍加便宜行事,武將總兵以下、大臣三品以下,皆可先拿後問,撤職命人暫代。」

「戰時委員會諸公,應共圖戰守之策,和衷共濟克建殊勛,以慰朕懷。」

將尚方劍正式授與袁可立,授予他在戰時主持遼東事務的一切權力。

如果有官員敢推諉塞責,袁可立可以拿著尚方劍直接撤職換人。

就連總兵和朝堂大臣,也可在上奏皇帝後換人。

可以說,他現在成為了戰時宰相,比首輔的權力還要大。

在場的臣子聽到就感到敬畏,奉命前來的韓爌,更是臉色數變。

雖然他知道皇帝看重袁可立,也知道袁可立曾經是事實首輔。

但是仍然沒有想到,皇帝授予袁可立這麼大的權力——

這簡直是把大半個朝廷交給他,大明開國以來,哪個臣子得到過這樣的信任?

就連他這個首輔,在戰爭期間都要配合袁可立。

經此一事,樞密院的地位算是徹底確立:

平時處於內閣之下,隻是五院之一。

戰時則總攬相關大權,連內閣都要配合行事。

這其中的定位,袁可立作為樞密院的創建者自然明白。

他鄭重接過尚方劍,立誓道:

「臣必恪盡職守,打贏遼東戰事。」

然後看著韓爌,下令道:

「韓學士,開戰不可無名。」

「請韓學士會同l理藩院、翰林院,擬定討虜檄文。」

給了韓爌一個露臉的機會,並確實首輔在戰時要配合自己。

韓爌略一猶豫,便在李鳳翔冷肅的目光下,接令道:

「袁樞密放心,韓某必依據華夷之辨和遼東血債,擬定討虜檄文。」

袁可立點頭認可,知道韓爌已經服從,不再繼續逼迫。

他轉向韓爌在財經委的副手、戶部尚書畢自嚴,要求道:

「戶部在戰時必須配合後勤部,準備足夠的軍費和物資。」

「若有臨時需要,還要增加軍費。」

大明的財政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畢自嚴能勉強實現收支平衡,已經竭盡全力。

戶部根本沒有餘錢支撐戰爭,就連這次遼東戰事,都是皇帝逼著山西商人出錢。

聽到袁可立這個要求,畢自嚴頓時叫苦道:

「戶部的錢隨用隨支,根本沒有餘錢。」

「尤其是現在正處於青黃不接之時,去哪裡籌集軍費和物資?」

袁可立態度強硬道:

「哪裡籌集本官不管,但是前線的物資不能缺。」

「還有,山西商人能出錢,其他地方的商人就不出嗎?」

「以遼東土地券為抵押,發行戰爭債券。」

「籌到錢是你的功勞,籌不到錢就是你的責任。」

按皇帝的提點給出一個辦法,袁可立逼著畢自嚴立下軍令狀。

然後又盯著司農寺卿翟鳳翀,要求他檢查倉庫,解決糧草問題。

這些事都是後勤部負責,戶部和司農寺隻需要劃撥錢財和物資,後勤部調集運輸部隊,把它們發到前線去。

同樣的還有裝備部,需要聯合工部、少府寺、內府監生產武器,通過後勤部運到前線去。

他們的任務同樣很重,因為火器化的軍隊,非常依賴後勤。

以前大明的武器隻是由裝備集團和兵器集團生產,現在進入戰時狀態,袁可立要求朝廷掌握的工廠都要生產武器。並且要動員民間工廠,生產一些零件和軍需品。

各種裝備標準,都被全行業推廣開。所有大明工廠,都要有生產軍需品的能力。

都察院被要求嚴格監察,如果出現問題,還要追究監察禦史的責任。

刑部、大理院、衛尉寺同樣被安排了任務,要求嚴格執法,防止出現動亂。

吏部被要求負責考功,把不合格的官員拿下去。

如此種種,大明朝廷的力量,都被袁可立調動,配合遼東之戰。

為了這一戰的勝利,他和孫承宗一樣,都是拚盡全力。

-----------------

李鳳翔看著這些,回去後告知皇帝,朱由檢滿意道:

「袁可立是有能力的,是一個盡心盡職的大臣。」

「派禦醫過去照看著,別像張夢鯨一樣累倒了。」

「現在的大明朝廷,可離不了袁可立!」

這番話是贊揚,同時也是事實。

朱由檢這幾年之所以放手調整朝堂,就是因為他取得了袁可立的全麵支持,並且用這個人幫自己掌軍。

隻要軍隊不亂,他就有信心鎮壓一切亂子。做起事情的時候,自然非常有底氣。

首輔不合格可以再換,九卿不稱職可以廷推。唯有袁可立的樞密同知之位,朱由檢找不到誰替代。

孫承宗、朱燮元、楊嗣昌等人各有不足,無法在這時取代袁可立。

朱由檢對他如此放權,也是信任他的能力,並希望這位老臣立功,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

『現在,就看孫承宗打得怎麼樣了。』

『希望他不要像天啟五年那樣,拿出一場柳河之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