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詔令天下,科考選任官員(1 / 1)
尚書台發布詔令,天下儒家學子,皆可前往京城參加科考,科考試題由幾位當世大儒一同製定,包含儒家經典以及治國之策,自太學中博士官一同評判學子作答之卷。
經過評判優異的答卷,將對學子進行候補官員,一年內考核官員表現優異者,任命為正式官員,若表現不合格者,則需明年重新參加科考。選官需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考試地點設置於洛陽城南科考場內,科考不設定科目內容,考察學子綜合能力。
三月後的秋天,統一舉行科考。
詔令一出,天下學子皆驚,這是什麼選官製度?不是征辟察舉了?
京城的大族也懵了,什麼時候的事?今年的孝廉還惦記著呢,這就沒了?從袁氏倒台之後,朝廷就一直沒征辟士人,各州郡舉孝廉也停止了,對於天子和太後停止選召士子十分不解,或者是劉備要安排自己的人。
結果卻是沉寂了一個月之餘,尚書台竟然發布了如此詔令,京城議論紛紛,怎麼會用此種方式選拔士子?這不是壞了祖宗的規矩?要是袁公在絕對不會允許這麼荒唐的事情。
可惜,袁公已經不在了。
世家豪族失去了袁家,再也難出頭,他們直接失去了對官員的掌控,可是最上麵的楊家司馬家等世家卻沒有反對,這些小的世家又能如何?
某種角度看來,似乎確實很公平,但是損害了豪族的利益。
過了幾天,不知從何處傳來的消息,選任的官職十分多,向京城的學子,但凡是世家豪族都從師於大家,肯定會過,要比察舉征辟名額多多了,孝廉還需要爭名額,還需要造勢,現在卻不用了,隻要認真學習,參加科考就一定能過,而且科考不分長幼嫡庶,隻要是學子皆可。
傳言沒多幾天就傳遍了整個洛陽的世家豪族,使得原本各家族的心瞬間塌實了。
裡麵有擅長揣測帝王之心的,推斷這一定是天子的謀略,這可是加強中低層世家豪族的力量,這樣一來,小家族便不會被大家族搶走孝廉茂才等一眾名額。
而大家族也有更多的名額,不受限於一年推舉幾次。
這樣一來,洛陽上下的世家大族都安心了,似乎科舉也挺好的啊,好像沒損害哪一方的利益。
本來傳出異聲的眾家族不再有意見,都十分滿意的讓家族內年輕一輩準備科考。
科考的出現,引發了世家大族內部的嫡庶之爭,原本宗法製下,庶子沒有舉孝廉的資格,鮮有從官的,而科考卻不問嫡庶,也不需要嫡長子和家族的許可,單憑個人所學,即可科考。
那些大家族庶出被排擠的學子,誓要通過科考來改變自己在家族的地位。科考為他們提供了上升的通道,正如推恩令一般,令所有的世家幼子庶子引為信條。
這一些宣傳都是劉備暗自找人傳的信,自楊家向外散布,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洛陽不出兩天就傳遍。
原本人心不定的京城,世家豪族躁動的京城,變成了人人憧憬,世家大族消了聲響,都十分滿意。
永遠都不能低估傳言的力量,風言風語傳的比風還快,流言最具有殺傷力。
京城從懷疑科考,不理解意圖,便變成了一片贊同支持之聲,少數家族看著大勢所趨,已經翻不起大浪了,隻能同意,一邊嘆息著,這就是陽謀啊,完全為了分化世家豪族的力量,徹底改變世家的局麵。
盧植不禁對劉備的舉措大加贊賞,本以為會使得世家豪族抗拒,畢竟這種選任官員的製度勢必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但最終因為劉備在洛陽製造輿論,從心理防線擊潰了他們。
當然,這中間少不了劉備盡除袁氏的餘威,要鬧事還得看看自己比這袁氏勢力如何,沒有袁氏那實力,就乖乖坐下聽話,別跳出來找事。
劉備在京城坐鎮,鎮的是一眾心懷不軌的宵小,鎮的是大漢將盡的氣數和國運,這衰微的皇權,將被他大幅提振。
洛陽城南,大興土木,建構科考院,劉備很想給他們建議搞一下類似高考的製度,或者是類似公考也行,科舉那一坐坐好幾天,吃喝拉撒都在那裡,實在是太坐牢了。
但時代的限製就是如此,那時候交通不便,在科考場內待著反而對一些寒門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盧植和馬日磾等人從儒學經綸,熹平石經刊誤,經世濟民,仁愛敬君,吏治治民各個角度出了幾個論述題目,並沒有什麼咬文嚼字的死記典籍,出題十分綜合且切合實際。
最後一題論述世家豪族與皇權的關係,相信許多學子會以袁氏來剖析。
科考可暢言疾弊,重在指出問題,尋找治世良方,但不可目無君長出言不遜。
而且這第一場科考,不能為學子設置過高的門檻,起碼不能一刷刷下去七八成,這樣那些原本比較支持的世家豪族就會覺得被騙了。
這些學子既然懷抱著熱忱而來,便要讓他們走入候補那一步,讓他們上吏治之職去感受體驗,經過真正實在的治理政務,把他們引導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
畢竟舉孝廉父別居,舉茂才不知書,讓他們這些知書敢通過學識參加科考的人,能夠有機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些入圍的考生,還可以設置二道考試,即形同殿試一般,針對各自家鄉的治政開展評判,直抒己見,評議政事,廣開天下學子言路。
科考學子所有人都封裝名字,在蔡侯紙技術推廣的背景下,紙在京城的推行力度非常大,雖然沒有全麵取代簡牘絹帛,但原料廉價,成本不高,平滑光潔,容易書寫的特色,使得京城附近造紙業蓬勃發展。
考生們可以用紙張書寫答卷,而不是簡牘,這些書寫的太慢,不易乾,也不好封匿姓名。
為了追求公平,所有學子的答卷都將封匿姓名,由博士官一同評判,擇優錄取。
同時還要公開張榜,不光是公布選中的名單,還要公布未選中的人的考卷,讓京城學子看看沒選中的都是什麼貨色,好讓所有人看到科考的公平公正。
同時在各州郡治所內設置助考所,供進京的學子居住,隻提供居住,若有寒門學子距離京城較遠,一路行來無處可住,那便可住在助考所。
當然。所謂的寒門就是像劉備這種沒落的貴族。可能家中沒有經濟來源支撐。不過劉備也僅是因為父親早亡而導致的家道沒落。像那些利民百姓。稱不上寒門。連。讀書識字的資格都沒有。荷塘,當做雪子。最多就是一些寒門子弟沒落之家或是某些樹脂
詔令傳至天下,天下學子紛紛趨之若鶩,竟還有如此好事,這與地方官吏不同,真考上了,做的可是京官,可不是地方小吏,這是寒門翻身的機會,更能一展平生所學。
再也不需要絞盡腦汁想登上月旦評了,更不用和沽名釣譽之輩虛與委蛇了。
各州郡內大族也都令自家子弟準備科考,在袁氏覆滅之後,京城中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此了。
這科考調動的將是整個天下。不設門第限製,世家豪族認為作為世家豪族自然有其無與倫比的優勢,那就是貴族的教化,這是寒門不能比的。
但殊不知,這也使得許多寒門,甚至平民百姓中的一小部分也有了機會,不需要通過戰功便能跨越階層。
因為戰亂時期私教盛行,許多學者士人隱居於家鄉,在傳播學識的同時進行教化百姓,也會招收弟子,其中會招收一些聰慧的聞名鄉裡的寒門子弟,亦或是平民子弟。
原本即便拜這些士人學者為師了之後,他們最多充任一些當地豪紳幕僚的角色,然而當科考實行後,他們將能一躍跨越到官員階層,他們至少能夠成為脫離階層的唯一指望。
京城於城南大興土木,許多世家大族自發組織出錢出力以供司農署修建科考院所。
這群大族無非是想著,通過科考之後,任命官員便能走到捷徑。既然現在沒有機會攀附三公成為黨羽,那麼現在的援助,出錢出力豈不就是成為了政治資本,若是自家子弟進入司農署中候補,那家族還能源源不住的資助,可不就成了發展黨羽勢力的。
無論上麵的詔令如何,下麵的人總有自己的獨特的解決辦法,讓自己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詔令出台之後,輿論造起了聲勢,京城一眾世家大族都不再把注意力投到科考會影響各自的家族勢力,而是將目光轉移到了科考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好處上。
京城由最初的動盪也逐漸恢復了平靜,走上了正軌,袁氏沒了,選擇用百官來代替,科考選拔百官,這便是漢室如今撥亂反正的第一大策。
劉備也不再插手此事,自己已經把該做的都做了,至於科考後麵怎麼舉行,怎麼選拔,什麼標準,他相信有老師盧植和馬日磾等一眾大儒在,肯定不會看錯人的。
這些可都是正直的大儒,代表著當世的最高水平,也都是絕對公正公平的人,絕對不會出現一行征雁向南飛,下聯對兩隻烤鴨往北走這種過考的學子。
他也相信,通過考試是能真正選拔出人才的,而不僅僅是一群沽名釣譽世家大族操縱的孝廉。
選任官員製度,影響的是未來的百年千年,即便漢室不存,這個製度也會一直流傳下去,利在當下,功在千秋。
劉備來這一世,肩負著許多重要的任務,至少在他眼裡看來,他必須要改變許多弊疾,漢室積弊久矣,時代和社會的弊疾,匡扶漢室不是說說而已,這漢室的疾弊積重難返,亂世之下社會秩序崩壞,他要通過自己的力量盡可能的去恢復秩序,建立新秩序。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社會秩序崩塌,劉備除了平定天下,征服四海,還要撥亂反正,矯正社會秩序。
第一步便完成了選任官員這項任重道遠的重大使命。
世家門閥的積弊,自青州執政時便有心削弱門閥世家,隻是從官吏層麵削弱,減少門閥對郡縣的掌控,隨後開通了豪族上升的通道,但加以限製,又對寒門的士子廣開通道,在青州很有成效。
戰亂四起之時,劉備的目標就是平定戰亂,天下群雄,能少一個是一個,少一個便能使天下動盪少一分。
一路走來,參與了兗州冀州黃巾平定,戰滅董卓,坐看呂布覆滅,擊敗曹操,誅滅袁氏肅清黨羽,天下已平定半數之地,麵對剩餘的群雄,無非是軟的不吃來硬的,不聽招呼就打過去。
試看當今天下,又有誰,能阻攔住自己的大軍?將天下平定,削弱地方強勢的權力,中央掌控地方。
朝堂之事仍需承平,選任官員的製度確立,打破了世家豪族對官員製度的壟斷,在陳群這家夥的九品中正製徹底壟斷出來之前,及時的拉回正軌,相信在以後會逐漸完善,不管在哪個時期會出現各種問題,但總的基調在這,世家門閥逐漸被打破。
在中華大地封建歷史的長河裡,科舉製熠熠閃光,盡管它有著弊端,但對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華夏民族,是最偉大出色的發明,影響深遠,其影響力到了全世界。
劉備便是憑一己之力,力抗以袁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逆轉了局勢,打破了世家豪族的壟斷,沖擊了官僚體係,如今沒有外戚,沒有宦官,沒有能夠掌控朝堂的權臣,頂多自己算這麼一個權臣,皇權與百官和諧共處,達到朝堂政治生態平衡。
如今的朝堂,隻要有賢者在,就不會走偏,四海之內,有劉備在,就不會再有別的新勢力,劉備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掃平舊勢力,滌盪清桓靈二帝留下的穢土,還天地以天朗氣清,方能實現匡扶漢室,中興大漢。